•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臺社會經濟生活中大陸因素缺失的不正常現象

2013-02-21 13:5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兩岸經貿關係往來日益密切,經濟合作日趨廣泛,但臺灣島內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大陸因素嚴重缺失,呈現嚴重失衡與不正常狀態。華廣網19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分析這一現象。文章指出,這一現狀顯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並不正常,臺灣島內經濟生活中的大陸因素與影響力更沒有外界想像的大。所幸臺當局的不少舉措有助於改變目前兩岸經貿關係不正常與島內經濟生活中大陸因素嚴重缺失的現狀,有助於推進兩岸經濟的相互開放與融合。

  全文摘編如下:

  海峽兩岸經貿關係往來日益密切,經濟合作日趨廣泛,經濟機制化與制度化也有了新的發展。然而走進臺灣,仔細觀察,臺灣島內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大陸因素嚴重缺失,呈現嚴重失衡與不正常狀態。

  兩岸貿易規模龐大,年貿易總額超過1600億美元,大陸對臺出口也接近400億美元,按理講島內應有大陸生産的許多産品,應到處可見,但事實並非如此。臺灣商場、商店的大陸産品尤其是日用品或生活用品並不多見。相反,在大陸走到任何城市或地方,到處可見臺資企業的産品,尤其是日用品、飲料食品及餐館、咖啡廳等更是如此。走入臺灣,大街上看不到大陸開的餐館與商店。走進臺灣餐館,所提供的飲料産品主要是臺灣本地生産的,也有不少日本生産的,就是沒有大陸生産的,甚至沒有在大陸知名的統一、康師傅、旺旺等臺資企業的飲料産品。關鍵在於臺灣對大陸産品進口嚴格管制,並未完全開放。另外,島內社會政治生態複雜,將大陸産品污名化,被冠以“黑心産品”,也影響到大陸産品在臺灣市場的聲譽與銷售。

  臺商在大陸投資項目近10萬家,實際投資金額超過1000億美元,臺資成為大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3年前,臺灣才開放大陸企業到臺投資,目前投資項目只有數百個,投資金額不足4億美元,顯然在臺灣的大陸企業缺失。大陸企業在臺投資也主要集中在臺北市與新北市,佔了近80%,而且又以小型投資為主,公司又多設在寫字樓尤其是101大樓中,外界很難在臺灣大街上看到大陸企業的招牌與標誌。住進臺灣各類旅館,翻開黃頁,各類廣告與資訊全是臺灣本地的,其次是日本的,沒有任何大陸企業與産品資訊。旅館房內用品與設施也很少有大陸製造生産的。同樣,臺灣各類媒體,不論是平面媒體,還是電視媒體,看不到任何大陸企業、産品的資訊與廣告。原來,臺灣當局一直管制大陸企業在臺刊登廣告,造成在臺灣看不到大陸企業的名稱、産品、廣告等任何資訊,臺灣民眾也很難真正了解大陸的産品,大大壓縮了大陸企業在臺灣發展的機會,影響了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往來。

  在臺灣酒店或賓館的電視節目中,很少有大陸電視臺,偶爾有中央四套節目,也是放在非常靠後的頻道,不花時間是找不到的,而且信號非常不穩定。即使福建有了針對臺灣宣傳交流的海峽衛視,在臺灣也很少看到。臺灣地方小型賓館更沒有大陸的電視節目。海峽兩岸許多重大交流活動,大陸媒體非常重視,有大量的宣傳報道,但在臺灣卻並不容易看到,自然臺灣民眾無法充分了解。即使臺灣新聞電視節目,兩岸議題增多,也以負面報道為主,正面、客觀的報道則不多見。這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缺乏真實了解的關鍵之一。

  上述現狀顯示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並不正常,臺灣島內經濟生活中的大陸因素與影響力更沒有外界想像的大。儘管有學者稱兩岸關係發展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時代,但臺灣經濟生活中的大陸因素不顯著,甚至嚴重缺失,大陸産品少,大陸投資少,大陸廣告少,大陸象徵符號少,這種不正常的現象與現狀需要儘快改變。所幸的是,馬當局3年多前開放大陸民眾赴臺旅遊,赴臺旅遊的大陸民眾日益增多,2012年突破200萬人次,在臺灣各旅遊景點與購物商場可到處看到大陸民眾的身影。兩岸貨幣清算機制也已正式啟動,人民幣可以在臺廣泛使用與流通,人民幣成為當前島內最受歡迎的貨幣,有助大陸因素在臺灣的存在。同時,也樂見臺當局規劃開放大陸企業在臺刊登廣告,有助在臺宣傳與推廣大陸産品。這些舉措有助於改變目前兩岸經貿關係不正常與島內經濟生活中大陸因素嚴重缺失的現狀,有助於推進兩岸經濟的相互開放與融合,實現經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標。(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