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石正方:堅持做好臺灣人民工作 兩岸社會交流空前發展

2012-10-30 16:1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石正方的文章指出,臺灣同胞是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力量。10年來,以兩岸同胞為主體的兩岸社會交流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全文摘編如下:

  臺灣同胞是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力量。堅持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是大陸長期堅持一以貫之的方針。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我們寄希望於臺灣人民”,“臺灣同胞是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10年來,以兩岸同胞為主體的兩岸社會交流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推動兩岸社會交流至關重要。因為基於臺灣民眾民意訴求的兩岸統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和平統一,也才符合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兩岸社會在特殊歷史背景下,斷絕往來近40年之久,加之“臺獨”政治的扭曲和宣導,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情感疏離之深可想而知。而交流交往是消除誤解、化解敵意、增進情感、建立互信的必由路徑。

  兩岸社會交流涵蓋人員往來,探親、定居、通婚、兩岸民眾旅遊,以及兩岸政黨、工青婦等社會團體組織互動等領域的交流交往。經過30多年來的努力,特別是十六大以來的空前發展,兩岸社會交流取得了顯著成果,已由最初的單向、間接、小規模接觸往來,發展到目前的雙向、直接、大規模的頻密交流,不但交流的層級和領域大為拓展,從政黨高層到庶民社會,從個體單元到團體組織,遍及各年齡層、各職業群體,活動涉及經貿、文化、宗教藝術等諸多領域;交流模式呈現常態化、機制化和多元化。

  回顧十六大以來兩岸社會交流發展進程,可以發現存在兩個重要的歷史性契機,一是搭建國共兩黨常態化、機制化交流平臺,促進了兩岸交流政治氛圍和政策環境的改善,推進兩岸經貿文化和社會交流步入新階段;二是臺灣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當局“執政”,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步入和平發展新時代,從而帶來了兩岸交流政策的持續調整和大幅鬆綁,諸如直航“三通”、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陸資赴臺、開放招收陸生等,推動兩岸社會交流進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

  近年來,兩岸社會交流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新特徵,表徵兩岸社會交流向雙向化、正常化邁進,同時也印證了兩岸社會在交流交往過程中日益融合一體的必然趨勢。

  其一,“兩岸族”內涵得以豐富和發展。過去囿于兩岸交流的單向性,“兩岸族”更多地指代那些居留大陸的臺灣同胞群體(即所謂臺灣“兩岸族”),由臺灣來到大陸並具有較長期生涯規劃或居留經驗的臺商、臺幹、臺生、臺眷構成。而今,隨著臺灣當局開放陸資入島和臺灣高校開放招收陸生,陸生、陸商、陸幹、陸眷等正在成為新的“兩岸族”群體——大陸“兩岸族”,與臺灣“兩岸族”一樣,他們作為跨越海峽兩岸有形無形界限的群體,將對兩岸社會融合發揮獨特的作用。

  其二,“兩岸婚姻”成長迅速。截至目前,兩岸婚姻已有32萬多對,並以每年超過1萬對的速度增長。在過去20年時間裏,兩岸婚姻走過了一段苦澀艱辛的路程,大陸新娘在臺灣曾飽受歧視受到諸多不公正待遇。近年來兩岸關係利好,臺灣當局放寬了一系列不合理限制,使兩岸配偶及其親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得到改善。與此同時,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密,大陸社會經濟日新月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大陸找到真愛,促使兩岸婚姻由過去的單向性、“功利性”轉變為雙向性,並回歸婚姻選擇的理性訴求。兩岸婚姻開始真正成為聯繫兩岸社會的強韌紐帶。

  其三,兩岸“草根社會”交流日益受到重視。一直以來,基層民眾都是兩岸交流的主角,但是既往交流更多顯現自發性、鬆散型,局限在某些特定群體(如臺灣工商業界等),但近年來形勢大為改觀,如大陸舉辦的海峽論壇面向臺灣各縣市基層普通民眾,突出兩岸交流的民間性、廣泛性、社會性,體現了近年來兩岸社會交流向基層民眾、草根群體延伸的趨勢。此外,大陸在廈門、平潭等海西地區開闢了“兩岸社會融合”實驗區,著力全方位推進兩岸社會融合、打造兩岸同胞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園,也充分體現了兩岸基層社會交流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

  其四,大陸居民赴臺旅遊有力地促進了兩岸社會交流。2008年以來,臺灣當局漸進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不但活躍了臺灣經濟,惠及臺灣相關業者,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更重要還在於其社會效應:通過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大陸同胞得以近距離觀察、感受臺灣社會,臺灣同胞也得以更廣泛地接觸大陸同胞,兩岸民眾在相互感知、溝通、了解的過程中,慢慢地矯正以往的誤聽誤信,進而坦誠以對,獲得建立共識和互信的機會。

  十六大以來,兩岸社會交流獲得了空前發展。這些成就的取得,無疑是得益於“九二共識”基礎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斷深化;得益於兩岸關係的逐步改善和兩岸對相關政策的務實調整;得益於兩岸同宗同源、不可分割文化淵源關係所提供的內在動力;得益於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有效帶動。兩岸社會交流成就可觀,但也應看到,目前兩岸的政治互信有待進一步建立,兩岸的敵意尚未完全化解,兩岸社會交流的政策壁壘需要進一步消除,……,而即使這些基礎性條件已然具備,兩岸社會心理距離的縮短也是長期的漸進過程。因此,在未來的兩岸交流中,應繼續堅持做好臺灣人民的工作,特別加大力度推動兩岸基層民眾(草根社會)、對臺灣中南部民眾交流和兩岸青年人交流,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更加深厚的社會基礎。(石正方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