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伍湘陵:陸資再鬆綁凸顯兩岸精進合作

2013-01-25 09: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近日,根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經濟部門已呈報第四波陸資入臺鬆綁業別項目。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伍湘陵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從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進程來看,臺灣對陸資入臺的再鬆綁,可以説是兩岸經貿發展使然,這將有利於促進兩岸雙向投資的實現,有利於擴大兩岸經貿交流規模與層次,是精進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舉措。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根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經濟部門已呈報第四波陸資入臺鬆綁業別項目,其中對於此前經過多次討論的七大關鍵技術産業(包括金屬切削工具機、LED、晶圓代工、半導體封裝測試、半導體生産用機械設備、太陽能電池與面板)將把“不得具有控制能力”的部分投資限制拿掉,改由項目審查取代,但陸資持股比率仍需維持低於50%的比例。部分投資項目鬆綁後,陸資在公司的財務、營運和人事上將可擁有更多的掌控權。從當前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進程來看,臺灣對陸資入臺的再鬆綁,可以説是兩岸經貿發展使然。

  2009年臺灣正式開放陸資入臺,據相關統計顯示,自臺灣當局開放陸資赴臺投資以來,累計核準投資件數342件,核準投(增)資金額為5.03634億美元。考察過去幾年陸資赴臺的效果,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曾公開表示太過“慘澹”,由此當局進行了檢討,而後才有陸續的陸資入臺再鬆綁政策的出臺。從這幾年陸資入臺的具體發展過程來看,其可謂是相當難産,但前景還是比較樂觀。過去的2012年,陸資入臺在第三波鬆綁政策推出後得到了大幅提升,根據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2013年1月21日公佈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核準陸資赴臺投資件數為138件,比上年增加35.29%;投(增)資金額共計3.28067億美元,比上年增加650.11%。從2012年的陸資入臺增幅來看,可推知臺灣陸資入臺的再鬆綁效果十分明顯,同時也表示過去其對陸資管控的過多,由此鬆綁後出現爆發性增長。在歷經前3波陸資入臺鬆綁後,目前臺灣累計已經開放項目408項,其中製造業204項,開放比例已達96.88%;服務業161項,開放比例達50.95%;公共建設43項,開放比例達51.19%。從臺灣陸資入臺已鬆綁的業別來看,目前臺灣服務業與公共建設領域中的項目開放空間還很大,同時這些領域中的大部分項目對陸資入臺的吸引力也是最大。

  陸資入臺的推進只所以如此困難,關鍵在於臺灣島內部分人對陸資入臺存在“空中樓閣”式的想像,認為其帶有某種所謂的“政治陰謀”,從而對陸資入臺處處加以干預和阻攔,如去年臺灣部分綠營民代批馬英九陸資入臺政策為“開門揖盜”,同時還將陸資比作所謂的“紅色資本”橫加指責。但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反而是陸資入臺促進了臺灣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降低了其社會失業率。對於陸資入臺的影響,臺灣當局經濟部門負責人施顏祥2012年10月中旬就曾公開表示,開放陸資來臺的政策推動滿3年來,陸資一共來臺投資3.1億美元,聘請5532名臺灣勞工,對創造就業帶來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更可吸引外商來臺投資,帶動臺灣的出口。

  當前兩岸關係進入深化鞏固期,兩岸經貿合作朝縱深推進,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兩岸已協商簽署了18項協議。在已簽署的相關協議中,兩岸在投資、貿易、産業合作等經貿領域已按照既定的協商目標正逐步落實,陸資入臺已成為兩岸實現雙向投資的關鍵一環。任何人為因素對陸資入臺的干預和阻礙,首先是違背了市場的發展規律,更是違背了兩岸關係推進的需要。陸資入臺已經給臺灣經濟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是架構兩岸溝通渠道,促進兩岸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開放陸資入臺,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臺當局馬英九領導的行政團隊也在不斷檢討陸資入臺政策的不足之處,並表示要堅持“開放常態、管制例外”的外來資金投資原則,持續鬆綁各種限制,加速對陸資的開放。而在陸資入臺意願方面,根據臺灣一權威媒體的調查顯示,大陸有高達63.2﹪的企業有意願赴臺投資,同時臺灣企業則有40.5﹪對開放陸資表示滿意。如今陸資入臺雖每年都有大幅增長,但相對整個大陸對外投資的總量來説,陸資入臺部分還是微乎其微,投資品質也不高,其中最主要原因就在於臺灣對陸資的管控幅度還是很大。可以説,未來臺灣陸資鬆綁政策的調整空間還是比較大。

  總體來看,臺灣對陸資入臺的第四波再鬆綁,有利於促進兩岸雙向投資的實現,有利於擴大兩岸經貿交流規模與層次,是精進兩岸經貿合作的重要舉措。(本文作者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學博士)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