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中國事務委員會”只是蘇貞昌的選舉伎倆

2012-11-29 08: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27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縱觀蘇貞昌近期的表現,不難看出,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只是他出於選舉的考量,拉攏人心的一個伎倆而已。蘇貞昌親自主導“中國事務委員會”,也為民進黨未來一個時期的兩岸政策定了調,那就是又回歸到其“臺獨”的老路。這説明民進黨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大選”失敗的癥結所在,妄圖在下次“大選”中矇混過關,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全文內容如下: 

  近日,民進黨中央宣佈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這使幾個月來關於“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爭論終於塵埃落定,蘇貞昌自行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召集人,而並非之前的熱門人選——謝長廷,這説明在未來的一個時期,作為黨主席的蘇貞昌要親自主導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然而蘇貞昌日前對兩岸關係定位的“最新説法”讓外界既失望又驚訝。他聲稱,兩岸“互不隸屬”,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過島內“公投”。言下之意,即認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與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的本質又有何不同?一直以來,人們以為蘇貞昌的兩岸主張只是偏于保守,沒想到如今竟向“獨派”靠攏。實際上,縱觀蘇貞昌近期的表現,不難看出,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只是他出於選舉的考量,拉攏人心的一個伎倆而已。

  民進黨在年初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落敗後,黨內不少人士都認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無法獲得選民的信任,這是“大選”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需要對黨的兩岸政策進行調整。這場關於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討論,一直延續到民進黨黨主席選舉。儘管本次黨主席選舉呈現蘇貞昌“一家獨大”的形勢,但是蘇貞昌為了獲得更多的支援,在其選舉政見中提出要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作為民進黨凝聚兩岸政策共識的平臺。10月,民進黨重量級人物——謝長廷訪問大陸,受到大陸的高規格接待。謝長廷回到臺灣後,拜訪民進黨各派系人物,使謝長廷的聲望陡然升高,也使其成為“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熱門人選。眾所週知,民進黨內派系共治,權力鬥爭非常嚴重。在蘇貞昌看來,謝的一系列舉動無疑對自己的聲望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加之,蔡英文雖然辭去黨主席,但影響仍在,甚至有人説民進黨內現在是“兩個太陽”,如果此時讓謝來主導“中國事務委員會”,民進黨內就會出現“三駕馬車”並列的情況,這對蘇貞昌出線競選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蘇貞昌親自操刀,主導兩岸政策。蘇貞昌提出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是出於黨主席選舉的考量;自己主導該事務委員會,是在為4年後的“大選”鋪路。

  按照蘇貞昌的説法,“中國事務委員會”的主要作用是凝聚黨內兩岸政策的共識。簡言之,該會的主要職能在於臺灣內部,而非中國大陸。也就是説,“中國事務委員會”只是民進黨內,商討兩岸政策的一個平臺,而不具備兩岸交流的功能。在蘇貞昌看來,未來的一個時期,民進黨內關於兩岸政策的討論必將持續下去,而自己並不擅長兩岸政策。如果任由兩岸政策的爭論發展下去,一旦失控,必會對其黨主席的位置造成嚴重的影響,這對其謀求2016年“大位”極為不利。所以,蘇貞昌提出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並自己擔任主管,將黨內關於兩岸政策的爭論控制在自己手中。從這個角度看,無論謝長廷有沒有訪問大陸,蘇貞昌都會親自主導“中國事務委員會”。

  蘇貞昌親自主導“中國事務委員會”,也為民進黨未來一個時期的兩岸政策定了調,那就是又回歸到其“臺獨”的老路。這説明民進黨並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大選”失敗的癥結所在,妄圖在下次“大選”中矇混過關,這是不可能成功的。(張迎來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