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謝長廷兩岸政策調整努力宣告失敗

2012-11-27 10:4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民進黨內部爭議多時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機構設置一事,終於塵埃落定。召集人並不是原先被看好、呼聲最高的謝長廷,而是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華廣網2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指出,這一結果預示著民進黨內部以謝長廷為代表的兩岸政策開明派、改革派的努力失挫,以蘇貞昌為代表的黨內當權派、保守派將主導未來黨內兩岸政策決策大權。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內部爭議多時的“中國事務委員會”機構設置一事,終於塵埃落定。召集人並不是原先被看好、呼聲最高的謝長廷,而是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這一結果預示著民進黨內部以謝長廷為代表的兩岸政策開明派、改革派的努力失挫,以蘇貞昌為代表的黨內當權派、保守派將主導未來黨內兩岸政策決策大權。

  民進黨內部這一機構設置爭議結果的事實證明,民進黨轉型困難,兩岸政策調整維艱。自1999年民進黨出臺“臺灣前途決議文”、實現民進黨大轉型之後,民進黨再也沒有成功轉型過。近年來,黨內多次出現改革聲音,呼籲民進黨轉型,呼籲調整兩岸政策,但均不敵黨內保守派、強硬派,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次以謝長廷為代表的黨內開明派,本想通過兩岸政策主張的調整,為民進黨的轉型與未來發展開創一條新的道路,而且也邁出了重要一步。謝長廷對較具中性與各方較易接受的“憲法共識”進行了新闡述,雖然不承認“九二共識”,但承認有“九二精神”,認為“臺灣前途決議文”接受了“憲法一中”。而且,謝長廷親自訪問大陸,受到大陸接待,雙方互動良好,受到外界的普遍好評與肯定。然而,謝長廷的大陸之行,獲得一片掌聲,再次成為海峽兩岸明星級的政治人物,而且大有成為民進黨內兩岸互動開拓者的與主導者之勢,似乎“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一職,非謝長廷莫屬。這讓一心想參選臺灣領導人的蘇貞昌很不爽,不願謝長廷的鋒芒擔掩蓋了自己,不意看到自己在兩岸議題上被邊緣化,也不願被視為民進黨轉型的絆腳石。於是蘇貞昌一改對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消極態度,轉而積極運作,以扭轉自己的被動局面。

  在使用“中國事務委員會”還是“兩岸事務委員會”的名稱問題上,黨內展開爭辯。謝長廷等開明派主張採用“兩岸事務委員會”這一較為中性與可行的概念,也是對大陸的一種善意表達,有助於改善民進黨與大陸的關係。黨內保守派與強硬派則仍堅持使用有突顯兩岸“一邊一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結果,在蘇貞昌的主導下,放棄了“兩岸事務委員會”這一名稱,採用了具有強烈政治色彩與兩岸“一邊一國”意涵的“中國事務委員會”。尤其是最重要的召集人一職,並沒有交給致力於改善民進黨與大陸關係、努力推進民進黨轉型與兩岸政策調整的謝長廷,而是由蘇貞昌自己出任。這一結果,儘管獲得黨內激進“臺獨”勢力的肯定,也宣告了謝長廷代表的黨內開明派與改革派的一大挫敗,也宣告了民進黨關閉了兩岸政策調整的機會之窗,預示著未來民進黨將繼續堅持兩岸“一邊一國”、堅持“反中”與仇視大陸的兩岸政策。

  謝長廷被排除在黨內兩岸事務決策核心圈之後,還會繼續他的政治追求與努力,會繼續宣傳他較為理性與務實的兩岸政治論述,甚至會經常奔走海峽兩岸,展開交流活動,但他對民進黨兩岸議題決策的影響力大大減弱,甚至被邊緣化。這是民進黨的一大政治損失,民進黨與蘇貞昌必將為此付出代價。

  蘇貞昌主導了黨內兩岸事務的決策權,屈從於黨內激進“臺獨”勢力的壓力,兩岸政策主張將更保守,更守舊不前。事實上,蘇在出任黨主席後,除了表示要“面對大陸”之外,沒有任何積極、務實與進步的兩岸論述與主張,沒有對大陸表現出絲毫的善意,“臺獨”立場非常強硬,“反中”、“辱中”、“仇中”成為他的政策主軸。蘇貞昌的一切考慮與思維,從不會從民進黨的利益出發,也不會從臺灣的整體利益出發,而是如何能讓自己順利參加3年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從而登上權力之巔。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已成為蘇貞昌唯一的追求與夢想。蘇貞昌實現這一夢想的路徑,不是建立在他的改革與兩岸政策調整之上,而是建立壓制黨內競爭對手的改革與結盟之上,建立在馬英九“執政”困境與國民黨內亂的假設之上。然而,蘇貞昌每次人算不如天算,曾先後在被看好的情況下敗給競爭對手謝長廷與蔡英文,下次能否如願不得而知。若敗,也許就是敗在關鍵的兩岸政策問題上。若再次與“大位”爭奪擦肩而過,則是蘇貞昌的天命。何況,只求“大位”、不願做事與改革的領導人,登上“大位”,又有何用?蘇貞昌到了反省的時刻了!(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