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蘇貞昌兼任召集人的弦外之音

2012-11-27 10:1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11月21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終於在紛紛擾擾中得以正式成立,黨主席蘇貞昌親自兼任委員會召集人。華廣網26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評論文章指出,蘇貞昌改變初衷、自食其言,將原擬安排由謝長廷擔任的職務攬入自己懷中。此一調整,説明蘇貞昌已經從原有的立場上大幅退縮,而其最新的關於兩岸關係的表態實屬老調重彈,毫無新意。

  全文摘編如下:

  11月21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終於在紛紛擾擾中得以正式成立,黨主席蘇貞昌親自兼任委員會召集人。蘇貞昌改變初衷、自食其言,將原擬安排由謝長廷擔任的職務攬入自己懷中。此一調整,絕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人事案,其中的弦外之音頗值關注。

  蘇貞昌已從原有立場上大幅退縮

  蘇貞昌本有意讓謝長廷擔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應該説確有借謝在兩岸關係上的一些大膽想法,緩解民進黨在大陸政策問題上面臨的巨大壓力,改變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的刻板形象,讓外界感受到民進黨有調整、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和善意、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現今,蘇貞昌面對基本教義派的強烈不滿與反彈,被迫妥協,自食其言,違背承諾,未讓謝長廷出任“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改由自己兼任委員會召集人,這顯示出蘇貞昌已在原有的立場上大幅退縮,民進黨未來在兩岸問題上難有大的作為。這一點,民進黨內有識人士看得非常清楚,民進黨“中執委”洪智坤一針見血地指出,黨內“獨派”人士近日運作抵制謝長廷,導致蘇貞昌兼任“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集人,這是蘇貞昌向“獨派”投降,也讓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本來可望的“開放格局”,變成了“退縮格局”。謝長廷幕僚接受訪問時表示,蘇貞昌將“中國事務委員會”定位成黨內溝通平臺,謝長廷則認為“中國事務委員會”應該擴大為兩岸交流的平臺,兩者有所不同。蘇貞昌出任黨主席後,原先調整大陸政策的積極性沒有了,勁頭不見了,民進黨雖就大陸政策進行了一些研討,卻未見任何實質結論;在兩岸關係上雖有所動作,包括謝長廷在內的一些重量級人物紛紛赴陸訪問,但大陸政策的本質沒有絲毫改變,堅持既有的價值觀、堅持“臺獨”立場不動搖。蘇貞昌數度強調:民進黨面對大陸的態度有改變、方法有改變,但是信仰沒有改變、價值也沒有改變,民進黨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信仰和價值。

  蘇貞昌的最新表態老調重彈,毫無新意

  民進黨公佈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設置要點明確表明,“維護臺灣主權”是設置委員會的重要任務之一。蘇貞昌在委員會成立的記者會上更是老調重彈,再次拋出所謂的“臺灣共識”,強調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必須建立在“臺灣共識”之上,大玩文字遊戲,説什麼“臺灣共識”就是“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臺灣是所有人的臺灣,臺灣是世世代代人的臺灣”。蘇貞昌還公然將“臺灣共識”與“臺灣前途決議文”相連接,稱“臺灣共識”早就具體展現在1999年的“臺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清楚地宣示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都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經過十多年的檢驗,“臺灣共識”不但是民進黨堅定的立場,“更已經成為當前臺灣的主流民意,也是社會最大的公約數。”把一個根本不存在的所謂“臺灣共識”説得天花亂墜,捧得極高。如此的宣示與認知,相信“中國事務委員會”成立後難有什麼大作為。蘇貞昌在談到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動機時表示,“我們的力量必須更集中,我們的策略必須更靈活”,作為一個守護臺灣、推動民主的政黨,民進黨有責任、有使命提出更符合臺灣未來利益的大陸政策,這就是民進黨今天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用意。可見,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在意的不是如何設法調整僵化的大陸政策,改善與大陸的緊張關係,而是為了更有效地對抗大陸,檢討研究採取更靈活的政策與大陸週旋、鬥爭,以更好地“守護”臺灣。無怪乎謝長廷感嘆:“人類的悲劇,就是情勢變了,但人不變更”。不得不無奈地期盼民進黨有所轉變,讓社會對該黨因應兩岸變局有信心。(楊平: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