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翌鵬: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難有出路

2012-11-29 08: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翌鵬28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民進黨與其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版本的“共識”,不如大大方方地接受“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討論和超越“差異”,才能夠真正為民進黨找到一條出路。

  全文內容如下: 

  眾所週知,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分裂是兩岸建立政治互信的重要基礎,也是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過去四年多,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了兩會協商,達成十八項協議,開創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獲得臺灣多數民意的理解和支援。但與此背道而馳的是,在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落敗的民進黨仍然拒不承認和接受“九二共識”,不僅影響到其自身政治發展,也可能給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隱憂。

  對於為什麼否認“九二共識”,民進黨編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理由。首先,有些民進黨人士認為1992年並沒有“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九二共識”的表述是在2000年才出現的,因此1992年兩岸是沒有共識的。這其實是企圖用名詞表述否定實質內涵的做法,1992年沒有這四個字並不表明當年兩岸之間沒有達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事實上,“九二共識”是用來概括兩岸在1992年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及其內涵進行討論所達成見解的綜合概括。

  其次,有民進黨人士表示,“九二共識”是國共兩黨的共識,與民進黨無關,因此不能強求民進黨接受。這其實是故意將臺灣內部政黨政治紛爭引入兩岸關係的一種混淆視聽的做法。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在香港進行的會談,並不是“黨對黨”的會談,而是由兩岸授權民間團體進行的會談。如果因為不同政黨當政,就完全否定或一筆勾銷前面政黨執政時達成的共識,不僅會讓臺灣當局變得言而無信,也會讓對方無所適從。

  最後,有民進黨人士直接認為1992年雙方並沒有簽署任何可以被當作“共識”的文件,以證明存在“九二共識”。這種看法認為1992年兩岸“有過程沒結果”。實際上如果深入研究1992年雙方溝通的過程就不難發現,雖然雙方在會談時未能達成協定,但會談結束後,在兩會往來的函件中,已經明確顯示雙方的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民進黨之所以否認“九二共識”,並非基於上述理由,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九二共識”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與民進黨長期以來所主張的“臺獨”分裂立場相違背。民進黨企圖借否認“九二共識”來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否定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這才是民進黨拒不承認和接受“九二共識”的根本原因。民進黨也意識到“九二共識”已經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罩門,黨內不少人士也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替代版本”,如“臺灣共識”、“九六共識”、“憲法共識”等等,但這些提法都刻意回避或模糊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核心問題,無法真正替代“九二共識”,也難以為民進黨找到出路。

  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提出各種“共識”版本,企圖在“一個中國”與“臺獨”分裂之間尋找連接點,註定是徒勞的。是否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接受一個中國框架,是大陸判斷民進黨是否改變“臺獨”分裂立場的重要基點。任何含有“一邊一國”、聲稱“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版本都無助於建立大陸與民進黨之間的互信,也無法為“九二共識”的問題解套。同樣,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也無法與國民黨緩和在兩岸政策上的矛盾對立。民進黨的“一邊一國”與馬英九當局堅持的“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不是民進黨可以用“中華民國就是臺灣,臺灣就是中華民國”就能夠混淆視聽的,以“中華民國”的名稱借殼上市,企圖包裝“一邊一國”的“臺獨”主張是自欺欺人的做法。

  “九二共識”本身就是一個包涵著“擱置爭議”在內的概念,在“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框架下,可以擱置相關的政治爭議,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條件。民進黨與其絞盡腦汁地想出各種版本的“共識”,不如大大方方地接受“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討論和超越“差異”,才能夠真正為民進黨找到一條出路。(李翌鵬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