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臺灣經濟是否觸底反彈?

2012-11-06 10:4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5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從最近島內經濟相關指標與資訊觀察,臺灣經濟景氣將開始觸底反彈,第四季度有望出現好轉。

  全文內容如下:

  日前,臺灣“主計處”公佈最新經濟預測,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初估為1.02%,較8月預測的1.99%減少了0.97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降為1.05%,下修了0.61個百分點,也是今年以來第九次下修經濟增長率,目標也從年初的“保四”變為“保一”,顯示臺灣經濟增長乏力。不過,從最近島內經濟相關指標與資訊觀察,臺灣經濟景氣將開始觸底反彈,第四季度有望出現好轉。

  近來,臺灣經濟出現好轉跡象,外貿出口、工業生産與零售餐飲業等增長由負轉正,股市企穩。依統計,7月開始,臺灣工業生産年增長由負轉正,8月生産指數創歷史次高,年增長1.9%;8月零售業與餐飲業分別年增長3.9%與5.4%,顯示民間消費動能提升。尤其是對臺灣經濟增長影響頗為關鍵的外貿出口明顯好轉,9月出口結束連續六個月的負增長,年增長達10.4%,依新台幣計算的9月出口增長速度更達12.4%。9月外銷訂單也終結連續8個月的負增長,出現1.9%的年增長,預示著外部需求動能增強,未來外貿出口有望持續回升。經濟表現的晴雨錶股市也有較好表現,9月平均股價指數達7610點,較上年同期增長3%。“經建會”最新公佈的9月經濟景氣指標終結連續十個月的不景氣藍燈信號,首次轉為黃藍燈,預示著臺灣經濟景氣開始回升。

  就外部經濟環境看,國際經濟形勢雖然依舊複雜,世貿組織日前下調今、明兩年世界出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各0.2與0.3個百分點,歐債危機仍不明朗,但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大陸經濟明顯趨穩,出口、投資與消費均有較好表現,尤其是9月出口增長接近10%。美國經濟也出現一些好的跡象,失業率大幅下降、消費者支出增加、房市回暖。中美經濟好轉,外部需求增加,對臺灣的外銷訂單也相應增加,將成為拉動臺灣經濟增長的重要外部動力。據統計,9月,臺灣來自大陸的訂單達到102億美元,是17個月以來首次重回單月過百億美元的訂單,年增長率為4.8%,其中精密儀器訂單增長12.5%;同期臺灣來自美國的接單為92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最高水準,其中資通訊産品訂單大增25.7%。據臺灣“經建會”估計,2010-2012年,外需對臺灣經濟增長的貢獻高達49.3%,大陸經濟與美國經濟的趨穩或好轉,對臺灣經濟景氣轉好具有重要拉動作用。

  可以説,臺灣經濟景氣觸底反彈,經濟形勢出現好轉跡象,但臺灣經濟發展面臨的根本困境並沒有改變。産業高度集中,以資通訊為核心的高科技産業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支柱,臺灣電子業佔製造業附加價值的比重從10年前的27%上升到2011年的48%;民間投資動能不足,臺灣一直缺乏重大建設或投資項目,由於政治與環保等因素,除了半導體産業有重大投資外,臺灣沒有其他産業或基礎建設的大項目、大投資,臺灣民間投資增長有限,政府投資則一直呈現下降局面;受經濟建設滯後與居民收入水準增長停滯等因素影響,臺灣內需嚴重不足,無法有效支撐經濟增長;經濟改革寸步難行,制約了臺灣經濟發展的活力。目前臺當局積極推動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 短期內難以見效。

  未來臺灣經濟的景氣與發展,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部經濟環境的改善與景氣的出現。近十多年來,國際經濟景氣不再有過去典型的規律性表現,而是反覆無常,反彈快,衰退也快。即使臺灣經濟觸底反彈,出現短期景氣與好轉,但並不表示臺灣經濟增長進入快車道。長期觀察,未來臺灣經濟中低速增長是常態,要實現3%以下的低失業率也成為不可能,中長期經濟發展並不樂觀。特別是當前部分經濟指標的好轉,景氣反彈回升,並不意味著民眾對經濟“有感”。物價壓力依然很大,就業形勢不樂觀,企業裁員與無薪假仍在慢延,民眾最關心的工資難以在短期內有明顯提高,預示著經濟與民生問題依然是馬當局面臨的最嚴峻挑戰。(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