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摒棄“臺獨”史觀 導正臺灣民眾身份認同

2012-09-04 09: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3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的評論文章分析臺灣民眾的“去中國化”趨勢。文章指出,臺灣民眾對身份認定的“去中國化”趨勢與“臺獨”史觀有很大的關係。任由“臺獨”史觀氾濫下去,必將貽害無窮。祛除“臺獨”史觀,已經刻不容緩。臺灣當局要拿出勇氣,還原歷史真相,摒棄“臺獨”史觀。

  全文摘編如下:

  自2008年國民黨上臺“執政”以來,兩岸逐步加強在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走上一條和平發展的道路,兩岸關係也處於1949年後最好的一段時期。但是,有一個現象不能不引起人們憂慮,那就是臺灣的眾多民調顯示,與之前相比,臺灣民眾自認為是“臺灣人”的明顯增多,而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則明顯減少,也就是説臺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並沒有隨著兩岸關係的緊密而增加,臺灣民眾的身份認同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去中國化”趨勢。

  筆者認為,臺灣民眾對身份認定的“去中國化”趨勢與“臺獨”史觀有很大的關係。所謂的“臺獨”史觀,雖然沒有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但其核心就是“臺灣與大陸,你一邊,我一邊,彼此互不相干。”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臺獨”勢力在島內的坐大、膨脹,以及“執政”,“臺獨”史觀亦在島內氾濫。受“臺獨”史觀的影響,當前臺灣歷史教科書不僅個別詞語、用語出現“去中國化”現象,更為嚴重的是歷史教科書出現了結構性“硬傷”,即先教臺灣史、再教中國史、世界史。在這種結構的誤導下,學生學習歷史的時候,無法體會到臺灣歷史與中國歷史之間的聯繫,造成學生在臺灣與中國關係認知上的斷裂。給學生造成“一邊一史”的印象,這種“一邊一史”從本質上來講與“兩國史”、“兩個民族史”並無二致。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採取措施,任由這種“一邊一史”的“臺獨”史觀發展下去,臺灣的年輕一代不可能具有中國認同。

  “臺獨”史觀的存在,直接造成臺灣民眾身份認同的偏差,必須儘快祛除。筆者認為,兩岸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第一、臺灣當局要有魄力,摒棄“臺獨”史觀。尊重歷史是臺灣當局帶領臺灣人民消除“臺獨”史觀並重塑“中國”觀念的根本途徑。兩岸的政治現狀根源於兩岸的歷史,特別是國共鬥爭史,因此兩岸關係及其核心的政治定位問題只有回到歷史的脈絡中去找尋答案。尊重歷史不是重翻國共恩怨的老賬,而是要使心態平和、客觀,從而對現狀有更清醒的認識。以尊重的心態反思歷史,是當前國民黨“執政”當局應負的重大責任。臺灣當局需要面對的最重要的史實就是,臺灣從來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中國的一部分。本著尊重這一重大歷史事實的心態,臺灣當局要摒棄“臺獨”史觀,修改歷史教科書中“去中國化”的用語,更要調整歷史教科書的結構,還原歷史真相。

  第二、要擴大兩岸歷史文化方面的交流,增進臺灣民眾對“一個中國”的認同。具體而言,可以先從兩岸故宮交流做起,例如安排重要的史料文物展覽,借著歷史文物增進臺灣民眾對中國的認知。

  第三、在適當的時候,兩岸可以考慮共修歷史教科書。歷史教科書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對於國共內戰這段歷史可以擱置爭議,但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問題上,必須要有鮮明的立場,即“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任由“臺獨”史觀氾濫下去,必將貽害無窮。祛除“臺獨”史觀,已經刻不容緩。臺灣當局要拿出勇氣,還原歷史真相,摒棄“臺獨”史觀。(張迎來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