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鄧允光:辛亥革命影響深遠 兩岸努力提升民眾福祉

2011-10-19 08: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辛亥革命結束了禁錮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建立了亞洲的第一個共和國。華廣網18日刊載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鄧允光的文章指出,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如今,兩岸人民正以不同方式追尋和實踐著孫中山先生的理想,人們相互學習、互相促進,從而共同提升兩岸中國人民的福祉。對孫中山理想、精神最好的繼承和緬懷。

  文章摘編如下:

  100年前,辛亥革命風起雲湧,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滿清王朝轟然倒塌,禁錮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壽終正寢,世界東方誕生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起共和而終帝制,不僅是辛亥革命最大的理想,也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績。從“帝國”到“民國”,從“君權”到“民權”,從“私天下”到“公天下”,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大事,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推翻專制制度,而且使民主共和理念真正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中華民族從此翻開嶄新一頁。從這個意義上看,辛亥革命無疑是成功的,它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歷史豐碑。孫中山這位歷史巨擘引領了這次歷史巨變,可謂功載韆鞦、萬古流芳。為“終帝制”,孫中山義無反顧,愈挫愈奮;為“起共和”,孫中山曆盡艱辛,百折不回。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真正意義具有現代化特質的革命,它踐行民主立國、共和建國、憲政治國,中國政治從此開始邁入政治現代化的軌道,有力地推進了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政治現代化是政治由傳統走向現代的一種目標和過程,主要包括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結構合理化、政治行為多元化三個維度。辛亥革命是對一個社會居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領導體系、政治活動和政策進行一場急速的、根本的、暴烈的變革,取代了千年帝國,終結了皇權專制,抉破了王朝迴圈更疊的機制,使中國政治從傳統邁向現代,從而實現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結構合理化、政治行為多元化。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憲政的理想絢麗多姿,實踐驚心動魄,貢獻功在韆鞦,但遺憾也如影相隨。辛亥革命無法超越歷史的主觀局限和客觀局限,導致其後民國有名無實。但是,作為一筆政治遺産,辛亥革命對於民主、共和、憲政的倡導與實踐,對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迪功能。 

  民主規定權力的歸屬,共和規定權力的目的,憲政規定權力的運用方式。從發展趨勢來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政治架構必然是民主、共和、憲政三位一體的混合政體。在孫中山所要建立的“民國”裏,“民權”將代替“君權”,“公天下”將代替“私天下”,“民主制度”將代替“專制制度”,人民“享有自由與權利”,使“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顯然,孫中山設計的也是一種集民主、共和、憲政三位一體的混合政體。這一制度設計,儘管存在諸多局限和不足,但基本體現了現代民主、共和、憲政的主要精神,符合三者發展趨勢逐漸融合的潮流,充分顯示了孫中山制度設計的前瞻性、進步性及實踐性。當然,除了政治遺産,孫中山留給後人最為寶貴的東西是“精神”——一種勇於嘗試、敢於實踐而非固步自封、安於現狀的開拓精神,這也正是兩岸人文社會科學最欠缺的基因。 

  雖然孫中山過早地離開了他所留戀的事業,但他的理想、精神並未泯滅。如今,兩岸人民正以不同方式追尋和實踐著孫中山先生的理想,孫中山振興中華的夙願“已經或正在成為現實”。美國政治學家薩繆爾亨廷頓指出,不論民主主義或是共産主義都在變,兩者在競爭中相互影響、互相取長補短。由於眾所週知的歷史原因,大陸、臺灣、香港和澳門曾在長時間內被分隔開來。對於這一不幸的過去,人們已經無法改變。但是,如果這種不幸同時也産生了一些附帶的價值,人們沒有理由不加以把握和利用。兩岸四地相互分隔的歷史,使中國民眾分別生活在四個不同的空間,進行著不同的經濟、社會和政治試驗,並獲得了關於不同經濟、社會和政治制度的直接經驗。人們完全可以相互學習、互相促進,從而共同提升兩岸中國人民的福祉。我想,這是我們對孫中山理想、精神最好的繼承和緬懷。(本文作者為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