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理:世紀的葬禮——孫中山先生移靈南京奉安國葬

2011-10-11 13:0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前  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遺體安置於中山公園供民眾瞻仰。之後,法國醫師處理了遺體,送至北京西山碧雲寺金剛寶塔內暫厝。先生曾囑:辭世後願“歸葬紫金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于4月18日在上海成立葬事籌備處,推定楊銓為主任,幹事孫科為家屬代表,負責辦理葬事。墓地選擇遵守孫中山的遺言,由宋慶齡、孫科及委員會代表實地勘察,于4月23日議決,以南京紫金山之中茅山南坡,為建築陵墓地。次年6月,開工修建陵墓。1929年春,陵墓峻工。同年5月26日——6月1日,舉行了移靈奉安大典。此次奉安典禮規模空前,宏大的歷史場面,已經載入了中華民族的歷史史冊。為了讓人們更好地回顧那段歷史,國民政府于1949年還專門出版了上、下兩冊的《總理奉安實錄》,對移靈各項事務給予了記錄。此實錄分“照片、紀述、專載、附錄”四個部分。“照片”部分所佔篇幅很大,收錄了從北京西山碧雲寺到南京總理陵園等140幅照片;“紀述”部分又分為“籌備經過”與“奉安實記”兩部分;“專載”部分是由“耒文、祭文、傅贈、參加奉安代表人名”等內容組成;附錄部分主要收錄了一些相關章程。此後,有關孫中山奉安移靈的相關文章,多引用此歷史資料。但此份資料,由於其中照片、耒祭文及相關章程,所佔篇幅很大,故“籌備經過”與“奉安實記”兩部分,記載的都較為簡略,沒有《申報》等報刊,報導的那麼詳細。筆者留學日本期間,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發現了《南京已故孫文移柩式參列報告》(1--5)這份寶貴的歷史資料。該數據編纂于1929年(昭和4年)6月7日,內容分為:“參列國艦船;5月26日-6月1日期間南京在泊艦禮儀;5月26日-6月1日期間主要儀式一覽;列國海軍的旗章及對文武官員的禮炮;警戒狀況及具體執行處理;移柩式參列國家重要電報;總理奉安須知;國民政府公報”這八個部分。該資料的編纂年代,遠遠早于奉安實錄,其中“總理奉安須知”、“國民政府公報”這兩項中,幾乎包括了《總理奉安實錄》中除照片外的一般史料,而且該資料還收入了奉安實錄中沒有的,諸如“參列艦隊及各艦禮儀”、“奉安期間的主要儀式情況”、“重要電報”等新的重要史料。本文僅利用這份寶貴的歷史數據,及當年《申報》、《大公報》等的報導,對此事件進行歷史再現,以紀念偉大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

  一、國民政府的移靈準備

  中山陵的墓地,實際上是孫中山自己選擇的。1912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偕胡漢民等人前往紫金山打獵,看這裡地勢山水環繞,氣象雄偉,就微笑著説:“我將來死了,能葬在這裡,那就好了。” 

  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根據先生生前願望,決定建築陵墓于南京紫金山。陵園設計方案採取徵選方式確定。委員會從中外建築師應徵的三十多份圖案中,選中了山東青年建築師呂直彥的設計方案。陵墓于1926年1月15日,開始破土動工,歷時3年,耗資400萬元,于1929年春天落成。

  為了順利完成移靈奉安大典,國民政府于1929年1月14日,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令”,公佈了《總理奉安委員會章程》,就總理靈櫬奉移南京做準備。根據此章程,奉安委員會是“國民政府為安葬總理大典特設”的“主持一切奉安事宜”的臨時委員會。該會由國民政府委員、各部部長、文官長、參軍長、葬事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及南京特別市市長,為奉安委員會委員,並設主席委員一人。委員會于國民政府內設立辦公處,由主席委員指揮;辦公處設總幹事一名,承主席委員之命,處理關於辦公處各組之聯絡接洽事宜。辦公處又分為八個小組:總務組、財務組、文書組、佈置組、警衛組、典禮組、招待組、交通組。各組除設主任之外,設副主任一人,幹事若干人,同時,辦公處所有人員,都沒有薪金及車馬費用。另外“章程”還規定,委員會每週至少召開會議二次。 

  當時奉安委員會人員如下:
  主席委員 蔣中正
  委 員  胡漢民 譚延闿  王寵惠 戴傳賢 蔡元培 林 森 馮玉祥 張 繼
  陳果夫 閆錫山 楊樹莊 孫 科 何應欽 張學良 趙戴文 王正廷
  宋子文 王伯群 易培基 孔祥熙 蔣夢麟  薛篤弼 古應芬 何成浚
  葉楚傖 林煥庭 劉紀文 
  辦公處  總幹事 孔祥熙
  總務組  主任 何成浚
  文書組  主任 古應芬
  財務組  主任 宋子文
  典禮組  主任 趙戴文
  交通組  主任 孫 科
  招待組  主任 王正廷
  佈置組  主任 劉紀文
  警衛組  主任 馮玉祥
  衛生組  主任 薛篤弼
  奉安專刊編纂處  編纂主任 張西曼 

  除“奉安委員會”以外,國民政府還組織了由胡漢民、汪精衛、蔣中正、張人傑、譚延闿、程 潛、李煜瀛、蔡元培、許崇智、于右任、林 森、謝 持、鄧澤如、伍朝樞、宋子文、孔祥熙、林煥庭、葉楚傖、楊 銓等組成的“總理葬事籌備委員會”。

  此外,國民政府指定林森、吳鐵城、鄭洪年三人為迎櫬專員,由何應欽擔任迎櫬總指揮,由孔祥熙、趙戴文、蔣夢麟、劉紀文、古正倫、鄭洪年、姚琮、席楚霖、夏光宇等人為指揮。 

  奉安委員會積極運作,就奉安迎櫬諸事宜,進行了週到細緻的安排。制定了《參加奉安大典人員及代表名額之規定》(第九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迎櫬奉安日市民應注意事項》(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參加迎櫬公祭奉安者應注意事項》(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迎櫬秩序》(由浦口至中央黨部)(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公祭秩序(在中央黨部)》(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奉安秩序(由中央黨部至陵墓)》(第十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總理奉安禮節》(第十二次委員會議通過)、《參加奉安大典代表執行總綱》(第十二次委員會議議決通過)等一系列規定。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