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尤克強:經濟風暴讓財富縮水 別再讓生命縮水

2008-12-31 13:10: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臺灣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體,既然選擇了從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繁榮浪潮中獲益,也必然要隨著它的衰退浪潮受害,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這次造成全球金融海嘯的元兇是美國房地産的泡沫化,罪不在我們。我們只能冷靜地應對,蓄勢等待下一波再起。然而這卻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臺灣的當局和人民好好檢討反省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文章説:裁員、失業、倒閉、老百姓生活愈來愈困苦這一類的壞消息在短期內恐怕只會漸漸增加無可逃避,但是我們應當領悟:這些都只是財富的縮水,而不是生命的縮水。我們的社會價值長期以來一直專注在外在的財富上面,而不是內在的生命本身,久而久之“富而驕貧而諂”變成了社會常態,大眾汲汲營營于財富的追逐,離“貧而樂富而好禮”的禮義之邦也就愈來愈遠了。

  在這一波經濟衰退的衝擊中,當局的作為似乎仍然把重點放在如何維持“有錢階級”的財富,對於窮苦百姓在大失業潮中所可能引發的生存威脅、家庭悲劇、犯罪率升高等問題似乎還沒有看見具體有效的作為。向企業作“不要裁員”的良心喊話近於“倒果為因”,誠如郭臺銘先生所説:“景氣有高有低,企業裁員不代表沒有良心,如果撐到最後要政府紓困,代價更高。”其實當局應當做好的是社會安全網:想辦法讓社會底層的老百姓能夠維持家庭溫飽不至破裂,安全地熬過這一波艱困期。經濟早晚總會回春,失去的財富會再回來,但是家庭破裂是人生無可彌補最大的悲劇,當局照顧好下等人的家庭比保護上等人的財富更能顯示其存在的意義。

  臺灣人多年來追求財富的結果,固然造成了物質的富裕,但是也逐漸掏空了心靈。許多職場新貴們其實工作壓力過大、休閒時間過少,雖然有錢但是缺乏內在滿足感,活得並不快樂。這些人正好可以趁這這一波經濟退潮的空檔,好好利用時間,重新思考並且尋回生命真正的意義。他們可以靜下心來多讀一些書、多看一些電影、多學習一些過去沒有時間好好學習的知識或語言、多和親朋相聚、多享受一些閒暇的樂趣、多自助旅行、多做一些義工等等。換句話説,重新體會能夠滿足心靈的各種方式———而不是僅僅靠財富。

  文章説,上個月的《遠見》雜誌刊登了捷克工業總會理事長密爾先生的採訪,他説:“我們不會這麼重視有錢的企業家,我們比較重視藝術家、詩人、藝文界的人,所以企業家很少變成名流。”這個説法反映出捷克人重視人文素養甚于金錢財富的價值觀,頗值得臺灣學習傚法。生命的意義就在溫飽之餘,尋求更多心靈的滿足,而不是財富的累積:我們不用太斤斤計較財富的損失,而應當重新思考生活的目的和方式。

  文章最後説,總而言之,財富可以縮水,但是生命不容縮水。我們如果能夠利用這次經濟風暴的機會,用失去的財富換取回歸生命意義的文化,未嘗不是一件“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美事。換言之,我們沒有必要過分恐慌地關注那些“挽救經濟”的措施和猜測,而大可以安安心心地過一段“貧而能樂”的日子。(作者尤克強,臺灣交通大學策略發展辦公室執行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