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奮:借助“三通”東風 兩岸齊心渡難關

時間:2008-12-16 14:2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15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文章,全文如下:

  2008年12月15日,無疑將載入兩岸關係發展史冊。因為這一天,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了。

  30年前的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兩岸直接“三通”。兩岸人民渴望打破30年的隔絕,骨肉要團聚,親情要往來。從那時起,“三通”成為兩岸人民呼籲次數最多的字眼,也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標誌。

  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人員往來增多,兩岸經貿活動頻繁起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更多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旅遊,大批臺商到大陸進行投資貿易,希望兩岸直接“三通”的呼聲更加高漲。

  迫於形勢的壓力,臺灣當局對兩岸直接“三通”所設置的種種障礙不斷被拆除。從“三不政策”到間接單向,由間接單向到直接雙向,由“小三通”到“大三通”等。僅以兩岸航空為例,從節日包機到週末包機,由週末包機到航班正常化,由中停或飛經港澳到“截彎取直”,兩岸直接“三通”的實現經過多少曲折與磨難,這一局面的形成實在來之不易。

  兩岸直接“三通”是兩岸人民的多年期盼,因為從直接意義上講,它能給兩岸人民和相關業者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單以航空為例,空客A330—200飛機飛上海—臺北航線,直航約1小時9分鐘,耗油7311公斤,但如果繞道香港則需2小時42分鐘,耗油約16110公斤。兩岸直接“三通”長期未能實現,已無謂地浪費了許多時間、人力、物力和財力。

  直接“三通”之後的兩岸關係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於交流交往的便捷,兩岸關係將更加密切。一是,它將會更好地增進兩岸人民對對方的了解與認識,尤其是減少或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誤解。隨著兩岸往來的增多,和解、和睦將會成為今後兩岸人民情感的主旋律。二是,由於海空客貨運直航,兩岸相關業者將節省不少成本,而直航點的增多,兩岸人員往來與經貿交流會進一步擴大,並將給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的實質利益。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兩岸關係已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經過前30年的完全隔絕與後30年的間接、單向、局部“三通”,兩岸人民乃至國際社會已越來越認識到兩岸直接“三通”意義重大。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大陸以堅定的信心與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力挽狂瀾,如今,借助直接“三通”之東風,兩岸齊心協力,和衷共濟,相信定能經得住風浪,順利渡過難關。由此,我們也將看到,直接“三通”之後兩岸經濟發展前景是美好的。時不我待,機不可失,實現直接“三通”是海峽兩岸抓住歷史時機的壯舉,必將為兩岸人民帶來更多的福祉,為中華民族復興再造輝煌,為世界和平繁榮做出貢獻。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如今,兩岸直接“三通”猶如一葉輕舟,已越過重重關山,正高挂和平發展的風帆,為兩岸人民的和平幸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駛向美好未來。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