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毅周:深化兩岸民間交流 重建兩岸社會信任

2008-12-08 10:52:00
來源:
字號
   馬英九上臺後,兩岸關係的發展獲得了新的歷史性機遇。200842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與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會面時,提出了發展兩岸關係的十六字方針:“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建立互信”成為海峽兩岸促進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的第一個重要內容和基本前提。這一段時間以來,兩岸同胞圍繞著“建立互信”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協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兩岸對於互信的建立,主要是圍繞著建立兩岸的政治互信、外交互信和軍事互信。對於建立兩岸民間社會的互信卻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實際上,政治等方面的互信的建立,對於建立社會互信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和條件,同時,兩岸社會互信的建立,才能使兩岸的政治互信提供必要的基礎,使兩岸互信能夠得到建立、鞏固和發展。可以説,沒有兩岸社會的基本互信,就不可能有政治、外交和軍事的互信。

 

  一、兩岸關係中的不和諧之音

 

  在兩岸的共同努力下,一段時間以來,兩岸關係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進展。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然而,在兩岸關係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也要看到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之音。

 

  先是中華臺北代表團奧運開幕式入場順序問題。奧運會、殘奧會在中國人自己的國土地上召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願望,值得兩岸中國人為之驕傲自豪。兩岸奧運健兒本應同心協力,共同攜手參加北京奧運。按奧運慣例,參加奧運會入場式的運動員以主辦國的文字來排列順序,因此中華臺北隊以“中”字為開頭順序。這種原本屬於正常的排列,卻被臺灣社會一些有心人士炒作,歪曲成“刻意打壓臺灣”的舉動,使臺灣同胞參與北京奧運蒙上一層陰影。

 

  緊接著就是三鹿奶粉事件。河北的三鹿奶粉被不法分子摻入三聚氫銨,給兩岸同胞的生命財産帶來了嚴重的威脅,令人痛心疾首。祖國大陸上上下下都以十分負責的態度,公開嚴肅地進行清查整頓。海協會也做了大量工作,最短時間內向臺灣通報情況,接待臺灣有關方面派出的專家前來大陸考察等等。然而,此事又被島內的政治人物充分利用,把三鹿奶粉事件上綱上線,被炒作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在臺灣島內社會造成巨大的恐慌,成為泛綠陣營反對兩岸關係發展的一個藉口,醜化中國大陸的一個工具。

 

  最近的張銘清被打事件。以學者身份到臺灣進行學術交流的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臺南市參觀時,被民進黨縣議員率眾圍攻施暴,倒地受傷。對於如此赤裸裸的暴力事件,民進黨中的一些人不但沒有檢討反省,反而振振有詞,聲稱這是對待“敵人”,還算是“溫和”的。有些人還在張銘清離開臺灣時追到機場繼續糾纏。

 

  其實,只要兩岸關係出現一些什麼事情,在臺灣島內,總是有人給予安上各種罪名進行污名化,其荒謬程度令人嘡目結舌,可笑之極。同時,根據臺灣島內最近的民調顯示,臺灣社會的國家認同危機有增無減,統獨認知仍在朝著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向漫延。

 

  而且,最讓大陸同胞不解的是:為什麼陳水扁深陷貪腐醜聞,民進黨卻無法與之切割?有些人還繼續支援他?陳水扁到處演講,為什麼還有那麼一些人棒著他?在選舉中遭受慘敗的“臺獨”勢力,儘管面臨著喪失政權的困境,以及陳水扁貪污醜聞逐漸被揭露出來所産生的巨大政治壓力,為什麼仍然能夠在街頭興風作浪,為所欲為,掀起一陣陣反中狂潮?

 

  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臺灣政治社會的種種奇行怪狀,顯示兩岸的民間社會信任仍處於十分脆弱的狀態,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確實有必要讓我們深入研究。

 

  從最近發生的事情看,雖然泛藍重新在臺灣執政,但臺灣社會的基本生態並沒有太大的改變:藍綠對立強烈,族群分裂嚴重,對祖國大陸的偏見、恐懼並沒有明顯降低,泛綠陣營的社會基礎存在著一股強烈的“反中情結”,“逢中必反”,對祖國大陸充滿著敵意、惡意。

 

  正如中國的一句老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百年海峽兩岸的隔離所産生的疏離感並不是容易拉近,強烈的悲情意識根深蒂固並不容易化解近。60年的敵對對立所産生的強烈“反共恐共”意識並不容易消除,對祖國大陸和中國共産黨所産生的成見敵意和偏見並不容易克服。近20年“去中國化”的教育、“反中國化”的宣傳,對臺灣社會造成深刻而廣泛的影響,一時也很難去除。臺灣島內政治選舉所導致的民粹化傾向,新聞媒體為求生存,不擇手段地煸情化,很難對事件的經過原委做深入、客觀的報道等等,更是很難迅速扭轉。最近,由於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臺灣經濟仍在繼續下滑,臺灣百姓對馬英九“馬上好”的過度期待落空,使臺灣瀰漫著強烈的失望怨恨情緒。兩岸經貿和旅遊也一時很難救臺灣經濟之急,而兩岸的和解和接近反而加深了泛綠陣營的恐慌,無望的“臺獨”勢力更是在做拚命的掙扎。

 

  三、除了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我們別無選擇。

 

  要建立兩岸社會互信,首先就是要促進兩岸民間社會相互了解、理解,增進民間社會的感情,逐步消除兩岸民間社會的敵意,使兩岸民間社會能夠更多地以善意的立場和角度來理解對方,肯定對方。要消除敵意,增進善意,只有一個辦法和途徑,那就是繼續推動兩岸的各項交流與合作,並且要把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拓寬、深化。

 

  首先,海峽兩岸當局都必須樹立正確的理念,充分理解建立兩岸社會信任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兩岸社會信任的建立,不可輕忽。當然更不可把兩岸社會的敵對和不信任當作是兩岸談判的籌碼,其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已,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必將帶來嚴重的傷害。海峽兩岸當局要把重建兩岸的社會信任做為兩岸的重要課題來研究和推動。兩岸社會信任的重建更需要依靠兩岸同胞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其次,重建兩岸社會信任,只能依靠進一步深化兩岸的交流合作。兩岸交流已近30年,經貿交流與人員往來已取得顯著成果,兩岸同胞已有了初步的聯繫、認識和了解,兩岸的堅冰正在融化。但兩岸隔閡的時間太長了,冰層太厚了,要使橫阻在兩岸的冰層完全消融,還需要更加努力,促進兩岸社會的進一步相互了解和理解。

 

  對於已經在祖國大陸長期居住的臺灣同胞來説,除了進一步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以外,還要進一步制定相關政策,使他們能夠逐步融入祖國大陸的各種社會、政治生活,使他們能夠在祖國大陸安居樂業,成為兩岸融合的典範。對於兩岸同胞的交流來説,除了旅遊、專業對口領域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之外,還要大力推動兩岸的政治文化交流,促進兩岸民意代表的交流,促進兩岸民間社會對兩岸當局政治體制、政治過程的了解和理解,以克服因對政治行政體制不了解而産生的恐懼感和不信任感。要加大兩岸歷史文化的交流,正確認識兩岸近代史所産生的各種對立和誤解,逐步建立兩岸共同的歷史觀,以客觀全面的理解來取代由於意識形態的對立産生的偏見和仇恨。

 

  再次,充分發揮兩岸新聞媒體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新聞媒體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影響無時無刻,無孔不入。為了促進兩岸同胞更加客觀的認識對方,更加準確地了解對方,兩岸新聞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已是迫在眉睫。兩岸應該加快新聞媒體交流與合作的速度、擴展交流與合作的廣度,深化交流與合作的深度,引導兩岸社會逐步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氛圍的基礎。在建立社會互信的過程中,兩岸的媒體應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兩岸媒體在報道兩岸的各種事件的過程中,應該本著負責的態度,全面、客觀、準確地進行報道,而不應該為投某些社會意識之所好,斷章取義,推波助瀾,把社會引向一個極端,不利於兩岸同胞互信的建立,最終不利於兩岸的共同利益。

 

  四、對重建兩岸社會互信我們充滿信心

 

  回顧兩岸關係走過來的不平凡歷程,可以看到,雖然風風雨雨不斷,但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發展的道路前進的方向是十分明確的。海峽兩岸從完全的敵意和對立,到今天在經濟上的高度依賴與合作,政治上尋求和解,軍事上從熱戰到冷戰到今天的不戰,外交上積極尋求共存共榮之道,社會上的人員往來互動之頻繁密切。兩岸的善意和解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那些死抱著敵意不放,口口聲聲把祖國大陸當做“敵國”的泛綠人士,在臺灣社會逐步淪為少數。即使是民進常的政客,心中所想也未必如其口中所説,其中更多的是為了撈取選票所做的不負責任的言行。隨著海峽兩岸及兩岸關係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這些言行也必將逐步為歷史所拋棄。

 

  只有建立了兩岸社會的基本互信,才能促進兩岸關係的健康發展。當前,兩岸關係確實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海峽兩岸的有識之士當緊緊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採取各種有效的措施,共同努力,積極行動起來,全力促進兩岸社會信任的建立和鞏固,為兩岸同胞的共同發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