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微博咋給人民日報帶來危機感

時間:2012-04-28 14:27   來源:台灣網

  人民日報社一位年輕編輯在社內培訓時舉出姚晨粉絲1955萬的事例,這意味著她每一次發言的受眾,比《人民日報》發行量多出近7倍。(4月28日中國青年報)
 
  這兒危機感的體現的在受眾的數量上,但還不能真正體現危機感的實質,因為不同的媒體和方式,傳播的資訊給個人的價值不同,因而可能發生的作用也就不同,最重要的危機感,不在一次性受眾數量上,而在其後的可能連鎖反應上。如果沒有這種後發的潛在效果,那麼是死是活,才真得是危機感降臨了。
 
  在自媒體時代,傳遞給公民資訊和情緒的渠道大大增加和擴展,比如名人微博這種方式,傳播量受眾驚人,他是傳統媒體無法抗衡的。該文章就列舉了兩個典型事例,一個是網路對藥家鑫案件的情緒化宣泄,這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絕後的大事件,其影響力在媒體傳播的歷史上和現代輿論監督上、對社會影響的廣泛上,其衝擊力、效應,是傳統媒體無法製造出來的,那就還是自由的聲音在開放的平臺上,具有無比巨大的活力,傳統媒體是渠道的水,經過了層層節制,這種宣泄是山洪暴發,無拘無束。
 
  舉例趙普“不細説”微博,帶來的社會衝擊力,也不可小覷,但是帶來了更多的值得思考的問題,比如媒體監督到底能發生多大的作用,媒體人的和職業道德要求和社會法律的滯後等等。趙普的微博給社會管理等方面帶來的衝擊,始料未及,人們反思,他的做法是否合適得當,但是有沒有考慮,正是他的“不細説”,激發了公眾對真相的渴望和追求,其直接的效果,是推動了社會的前進,具體説就是摧毀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若果沒有這條微博,更多的人還在“每天六顆劣質膠囊”的吃下去。 

  自媒體時代,人們對真相的渴望,對社會壓抑情緒的宣泄,更容易找到爆發的突破口和方式,儘管它初始階段樸素迷離,但不妨礙在情緒化的推動下,向真相接近;儘管他破壞力巨大,但是在另一種方式為社會穩定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説,危機感不是受眾的多寡,而是他的後續的影響力因子的大小,比如英國出版的《自然》是科學界普遍關注的、國際性、跨學科的週刊類科學雜誌,2010年它的影響因子為36.101,使得許多科學研究領域的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這才是他可怕和敬畏的地方。危機來臨,告訴我們,不能再持續那種“至於你們信不信,我是信了”的自我陶醉。 (台灣網網友: 肖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