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灣選舉到底“經濟優先”還是“政治優先”?

2019-09-29 09: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經濟與政治的關係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在臺灣尤為明顯。臺灣民眾熱衷政治,有著強烈的政治狂熱,特別是在選舉期間更是如此,投票率一直居高不下。同時,臺灣民眾也十分關心經濟民生問題,在諸多民調中都將經濟問題置於重要地位。經濟問題是立足之本,民生問題是生活之基,才會有學者不時對當局大呼“笨蛋,問題在經濟”。那麼,當下的臺灣民眾或選民是更關心經濟問題還是更關心政治問題?或者説政治、經濟問題哪個才是臺灣民眾的優先選擇?則是需要冷靜思考與科學分析的。

  在西方民主社會裏,經濟尤其是經濟政策是選舉的主要議題,直接關係到選舉的成敗。但在臺灣地區似乎則有所不同,儘管臺灣民眾把經濟民生議題時刻挂在嘴邊,認為經濟民生問題優先,但在選舉活動中,經濟問題卻似乎不再是需要優先選擇與考慮的問題,而是讓位於政治,整個媒體與社會輿論焦點全集中在與政治相關的選舉等議題上,政治立場或政治傾向成為選舉的優先選擇。

  2019年9月臺灣《天下》雜誌公佈一份關於期待臺灣領導人最優先處理問題的民調,經濟發展以35.7%高居第一位,政治惡鬥以15.3%居第二位,“國家安全”以13.5%居第三位,兩岸關係以13.2%居第四位,貧富差距以10.9%居第五位。就這個民調觀察,臺灣民眾最關心經濟問題,政治、安全、兩岸關係與貧富差距遠在其後。

  這一民調結果與當下臺灣社會關注焦點以及民眾對領導人選舉支援對象似乎存在顯著差異與矛盾。蔡英文在選舉中主打“政治牌”,以“抗中保臺”為選舉主軸,民進黨主席卓榮泰甚至公開提出建立“保臺抗中大聯盟”,蔡英文更是無意施政,全部精力投入到選舉活動之中,選舉又聚焦在安全、兩岸關係與香港等政治議題上,以此激發島內民眾的“懼中”與“反中”情緒。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主打“經濟牌”,高舉“庶民”大旗,以“臺灣安全、人民有錢”為選舉主軸。可見,這次島內選舉實際上變為“政治牌”與“經濟牌”“安全牌”與“民生牌”的對決與較量。按理,臺灣主流民意是強調與重視經濟發展,打“經濟牌”的韓國瑜的支援率應當領先,打“政治牌”的蔡英文支援率應當落後才對,但現實卻相反。依目前多個民調結果觀察,打“政治安全牌”的蔡英文領先打“經濟民生牌”的韓國瑜許多,與《天下》民調揭示的民眾對領導人執政政策的期待與投票形成顯著矛盾。儘管其中的原因複雜多樣,但就民眾對經濟發展的期待與政治選擇仍是一個值得研究與關注的重要問題。

  如何解釋這一矛盾現象?通常而言,臺灣民眾像許多國家或地區的民眾一樣,都非常關注經濟問題,也都希望領導人優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但這種認識與判斷是有條件或前提的。在不涉及政治與選舉的情況下,民眾當然希望優先處理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或提高生活水準,但一旦涉及政治、安全議題尤其是選舉時,情況就會發生顯著變化,民眾的選擇就不再簡單地以經濟民生作為唯一的視角或決定投票行為的重要標準,而變得複雜與多元。政治立場傾向與激情情緒變得更為突出與重要。首先臺灣是一個多元二極對立社會,這是認識與解釋當下臺灣的基本結構性問題。臺灣選民是由藍、綠與中間三大塊組成,其中藍綠是基本的政治結構。一般而言,綠、綠選民在選擇投票時,不是以經濟發展為優先,而是以藍綠政治立場為優先,即“藍選藍,綠選綠”。綠營選民特性是凝聚力強,團結度高,藍營選民則凝聚力弱,團結度不高,從而會出現綠營選民絕大多數約90%左右會支援蔡英文,而藍營選民只有75%左右支援韓國瑜。而在綠營基本盤略大於藍營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目前蔡英文支援率領先韓國瑜的情況。只有中間選民中的少數經濟選民才會做出以經濟發展作為選舉投票行為的經濟理性決定。

  特別是政治議題比較敏感,涉及主權、安全、國族認同、政治立場等問題,易於進行政治動員與政治操作。民進黨又是一個善於選舉與政治操作的政黨,通過有意操作“恐中”“懼中”“反中”與“抗中”及香港等議題,激發民眾的恐懼心理與情緒,凝聚政治意志,衝高蔡的支援率。

  當然,經濟問題在臺灣選舉中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視,依然是候選人需要認真對待與回答的問題,只是手中的資源不同,操作的方式不同,效果也有所不同。蔡英文在操作政治議題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經濟民生問題。其最重要手法就是通過掌握的權力進行大肆政策買票,近幾個月以來,接連採購減稅、補貼、獎勵等政策措施,對農民、漁民、企業、青年、單身等不同群體與階層實施不同的減負降稅優惠措施,確實收到了不少的政治效果,是蔡支援率回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些短暫經濟現象掩蓋了臺灣經濟發展存在的根本性問題與長期走衰真相。“選舉經濟”造成的經濟後遺症會在逐漸累積,反而最後會傷害經濟健康發展。如過去選舉政見推動修建的屏東機場宣告失敗,選舉年電價“凍漲”等仍在持續,蔡當局不僅宣佈嚴重虧損的臺電價格不調漲,又推動高鐵屏東延長線等等,均是政治與選舉的考慮,是把經濟議題政治化的典型。

  可以説,在今天的臺灣,表面看似經濟優先,民生優先,但實際上並不是經濟發展優先,不是民生改善優先,而是政治優先,安全優先,特別是在選舉形勢下政治安全優先就更為典型與明顯,經濟議題與經濟政策等變成為選舉服務。《天下》雜誌關於臺灣民眾對領導人最優先解決問題的民調分析文章明確指出,“到最後,看似經濟決定我們的未來 ,但政治才是背後最深層的驅動力”。這就是當下的臺灣,雖號稱市場經濟,雖然民眾最關心經濟與民生問題,但一旦遇上政治與安全問題就會發生變化,政治或“統獨”立場就會淩駕於經濟之上,變為最優先選擇。因此,當下的臺灣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會,而非真正理性的經濟社會。(作者:王建民,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福建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