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視點:民進黨的假議題與假監督

時間:2009-09-21 07:47   來源:台灣網

  上周的臺灣政壇,被各種真假議題充斥著。新“行政院長”吳敦義上任沒幾天,言行動輒受到在野黨的“關愛眼神”;陳水扁案一審後,竟使民進黨陷入泥淖無法自拔;繼達賴之後,描述熱比婭的紀錄片是否會在高雄電影節播放又成為熱門話題,民進黨“假言論自由之名行政治操作之實”的作法再引爭議。臺灣《聯合晚報》指出:臺灣政壇這類假議題、空議題、爭吵聲大得與實質內容不成比例的議題,多半是空穴來風,或具有聲東擊西、誤導社會視聽的政治目的;重點是,如果把精力虛擲在假議題上,就會耗損正當性去抓“真議題”了,如此一來,媒體和反對黨的監督也隨而變成了“假監督”。

  民進黨“關愛”吳敦義

  從上任前的香港行到腳上的皮鞋,上任後的吳敦義始終未離開在野黨的“關愛眼神”,民進黨中央、綠營“立委”、綠營媒體聯手全力夾擊,每天都有新招。吳敦義16日終於出言反擊,希望外界以合理眼光檢驗作為,“連皮鞋也檢驗,不是太可笑嗎?”
 
  香港中評社18日分析文章表示,民進黨緊咬吳敦義,在操作手法上與過去追“打馬”、炒作“一中市場”恐慌幾乎如出一轍。重點在於,新聞炒很大與獲得認同是兩碼事,有時候操作過了頭,反而會弄巧成拙。造勢成功不等於民意支援度提高,否則民進黨也不會丟掉政權,“立委”席次也不會落到連四分之一都不到的窘境。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7日指出,為何綠營人士會把一件單純的臺港交流上升到牽涉忠誠與“國安”雙重制度問題呢?原因無他,就是他們正在玩向來擅長的忠誠遊戲。綠營人士應記取所謂謀利的“忠誠牌”炒作作用相當有限的教訓,否則只會距離主流民意越來越遠。

  臺灣《新生報》19日社論認為,臺灣近年經過多次天災人禍的浩劫,人民已苦不堪言,政治人物何忍再互挑毛病、爭吵不休?在野黨要善盡監督責任,執政黨要善盡執政能力,人民才是真正頭家,共同來評估朝野的作為。

  陳水扁案一審過後

 

  陳水扁所涉6大弊案一審被判無期徒刑,輿論鋪天蓋呼籲民進黨應與之切割;民進黨中央非但不為所動,還積極發動挺扁司法人權,與扁站在同一陣線。臺灣《中國時報》18日社論指出,要打破陳水扁魔咒、躍出囚犯困境其實很簡單,只要所有的民進黨要員團結一致與扁切割即可踏出民進黨復興的第一步;只是,當民進黨菁英都只考慮個人利益時,連此一簡單的道理都顯得知易行難!

 

  一審後的陳水扁家也有一個大難題:要不要付新台幣2億元換取兒媳免坐牢?香港中評社15日文章指出,陳水扁已確定要上訴,吳淑珍反正不必坐牢,扁家四人之中最受矚目的是黃睿靚是否上訴,就黃的利益,既然法官都給予緩刑,只要繳了2億元就不必關,或許也可不上訴;但若扁家拒絕替媳婦繳2億元,決定繼續上訴,婆媳、夫妻就要徹底翻臉了。精明的黃睿靚已經放話:“坐牢就坐牢,沒什麼好怕”,高分貝向丈夫、婆婆嗆聲,後續發展精彩可期。

  臺灣《聯合報》16日社論則指出,陳水扁家四人被判重刑及高額罰金,但社會正義並沒有得到伸張。因為法院判的罰金、沒收、追繳及追徵,即使定讞,也未必能夠逼他們將貪污得來的錢吐出來。無論民進黨對扁案作何看法,應當叫陳水扁把海外的錢匯回,這是底線。

  此外,陳水扁案一審後,國民黨與民進黨都認為對其年底縣市長選舉有利,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4日社評認為:兩黨都要好自為之,危機是否真的過去,一切都操之在己。就國民黨來説,如何加強內部整合、拿出政績,才是勝選的關鍵;而民進黨如果不能和陳水扁徹底切割,反而一味任由深綠民眾盲動,其結果可想而知。

  陳菊送走達賴迎“疆獨”?

  據臺媒報道,下月登場的高雄電影節將放映“疆獨”頭目熱比婭的紀錄片。島內輿論説,為了給馬英九添堵,為了在民進黨內出頭,陳菊玩政治已玩到“走火入魔”;此舉必然會在達賴赴臺在兩岸關係留下的傷口上再撒下一把鹽。

  《中央日報》網路報20日社評指出,表面看來,高雄市政府與民進黨中央“文化多元包容、尊重言論自由”的説法似乎言之成理,但深入剖析,陳菊和民進黨只是假言論自由、觀賞影片自由之名行政治操作之實。其動機與策動達賴赴臺祈福如出一轍,這樣的思維在選戰上似乎十分高明,但真的有利陳菊嗎?恐怕未必。

  臺灣《中華日報》20日社論認為,放大政治格局來看,陳菊此舉無疑又回到陳水扁執政時期的“鎖臺”老路,這和馬當局開放、鬆綁的兩岸政策自是格格不入。但民意反映,約七成臺灣人民贊成馬當局的現行政策,所以民進黨背離了主流民意,是鐵一般的事實。 (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