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台登陸絡繹不絕 兩岸交流屢創歷史

時間:2009-05-25 08:51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5日消息 題:《七日縱覽:訪台登陸絡繹不絕 兩岸交流屢創歷史》

 

  過去一週,“創造歷史”一詞成為幾起兩岸交流事件的最恰當詮釋。首屆海峽論壇圓滿閉幕,創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範圍最廣”兩岸民間交流活動的歷史;乘著這個“東風”,大陸迄今最大規模省級團攜1.7億美元商機訪台,開啟兩岸經貿互動新一輪高潮;與此同時,民進黨籍的高雄市長陳菊登陸。

  海峽論壇吸引全球目光關注   

  歷時8天的首屆海峽論壇22日在福建圓滿落幕,這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兩岸民間交流活動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關注。在島內,各大媒體均對其進行了大篇幅重點報道。針對綠營報紙以“統戰大拜拜”來形容海峽論壇,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7日評論指出:擴大交流、加強協商才是務實推動兩岸關係和平共榮的正途;“臺獨”團體與民進黨極力排斥海峽論壇的姿態完全阻止不了數千台灣民眾前往福建。

  海外媒體也多對海峽論壇做出了正面評價。美國《僑報》社論説,首屆海峽論壇再次啟示我們:從草根到廟堂,總是打開兩岸關係之門的鑰匙。法國華文媒體《歐洲時報》則認為,海峽論壇標誌著一個更為廣泛的、以基層民眾為主角的兩岸“全民交流時代”悄然來臨。

  乘著海峽論壇的“東風”,廣西千人代表團21日抵達臺北,展開為期10天的經貿文化交流。據新華網報道,該活動是迄今大陸的省、自治區、直轄市與臺灣進行的最大規模、最高規格的交流活動。該消息受到島內各界的普遍關注和歡迎,還有臺灣媒體在報道中特別指出,代表團此行將帶來約60億元新台幣的商機。

  高雄市長陳菊登陸

  廣西千人代表團抵臺的同一天,高雄市長陳菊抵達北京。陳菊的大陸行在臺灣內部呈現了兩極化反應。藍營普遍肯定,認為拋開意識形態的差異,兩岸接觸是不可避免的方向;綠營則有異議之聲出現,反映了民進黨內不同派系對兩岸關係的立場。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3日社評則以美國航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時所説“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打比喻,認為若以這句話來看待陳菊的大陸行也相當貼切。《中國時報》23日社論認為,陳菊在民進黨猶夾纏在“反中護扁”情結不可自拔之時,一腳邁開,走出民進黨重生的一線希望。

  臺灣《中華日報》22日社論指出,事實上,前任高雄市長謝長廷2000年7月時就曾計劃赴廈門進行“城市交流”,但因陳水扁反對而告破局;由此可見,從執政到下野,民進黨人不是沒有登陸的想法和作為,惟因“獨派”連同陳水扁的羈絆以致無人敢公然去大陸;如今時移勢易,終見民進黨對大陸開啟一扇小窗。

  馬英九就職週年兩岸政策受肯定

  5月20日是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就職一週年的日子,島內主要媒體當天均對此發表評論,特別是在馬當局一年來發展兩岸關係的作為與成效方面,紛紛給出了肯定的評價。

  臺灣《中國時報》社論説,從島內民調可以看出,贊成改善兩岸關係、支援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都在五成以上;馬英九的支援度近來也逐漸回升,可見其基本政策方向受到了大部分民眾的肯定。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認為,馬英九就職一週年的施政表現在多數領域都獲得相對多數的認同,但嚴格來講只能算是勉強及格;所幸的是,臺灣民眾對馬英九還是有期待的,認為臺灣未來一年經濟景氣會變好的有36.1%,高於認為會變壞的18.2%,而對馬英九未來施政表示有信心的更高達59.4%。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還特別指出,馬英九19日舉行國際記者會時態度誠懇謙衝,認為臺當局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努力,人民應給予監督與鼓勵,切莫像民進黨這樣把好事也説成壞事,一昧只想政黨和個人利益,在扯後腿和搗亂中顯威風,那臺灣還需要敵人嗎?(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