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欲“班師回朝” 民進黨內外不寧

時間:2009-05-04 08:46   來源:台灣網

 

  臺北地方法院審理“公務機要費”案,4月28日傳訊前陳水扁辦公室出納陳鎮慧和陳水扁首度對質。陳水扁(左)由法警押解步上警備車。(網路圖)

  上周,第三次“陳江會”取得的豐碩成果得到島內輿論空前熱情的關注,“讓民眾在不景氣中看到曙光”之類的積極評價頻頻見諸報端。另一邊廂,逆民意而上的蔡英文宣佈民進黨又要上街頭遊行了,而對內,她還面臨著陳水扁有意“班師回朝”的尷尬局面。
 
  島內輿論盼安居樂業

  4月26日結束的第三次“陳江會”余溫不斷,堪稱上周島內輿論討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有媒體説:此次“陳江會”的四大主題“定期航班、金融合作框架協議、陸資來臺、共同打擊犯罪”為臺灣勾勒出了最新的“兩岸和平概念股”,相信大陸釋放出的利多善意可以讓島內民眾在不景氣中看到曙光。

  臺灣《中華日報》28日社論説,我們相信,兩岸互信基礎必然不斷加強,雙方簽訂經濟合作協議架構在可預見的未來一定可以水到渠成。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29日社評説,第三次“陳江會”的每項協商議題均具有指標性意義,雙方要抓住難得歷史機遇,持續解決兩岸往來所衍攸關人民權益之事項,為兩岸人民開創“合作雙贏”的新紀元,讓兩岸關係能永續和平發展,造福後代子孫幸福永享、安居樂業。

  民進黨唱反調

  第三次“陳江會”不但贏得兩岸人民支援,也獲得國際社會高度肯定。但民進黨卻對其冷言冷語,黨主席蔡英文甚至指責這是個“失敗的談判”,因此“大家五一七凱道見。”

  儘管有輿論抨擊,有民進黨人士建議因H1N1新型流感蔓延應延後遊行,但蔡英文仍堅持如期,並稱可能在凱達格蘭大道過夜,升高抗爭。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指出,這是一場民進黨早就打算進行的運動,根本無關第三次“陳江會”,而蔡英文卻硬要從“陳江會”中挑出骨頭來;如此做法充分顯示蔡英文理性、冷靜的表面之後,骨子裏不折不扣的盲動躁進。

  臺灣《中華日報》5月2日社論指,民進黨對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無一不反對,顯現其鎖臺心態絲毫未變;我們要問的是,“錢進大陸”反對,“錢來臺灣”也反對,莫非要把臺灣困死不成?澳門《新華澳報》的分析則認為,蔡英文指責、抹黑第三次“陳江會談”固然是意識形態所為,但更多的是蔡英文要“挪火為自己煮食”,是她在自己難以駕馭民進黨而有可能被拋棄的情況下進行的“自救”行為。

  陳水扁有意“班師回朝”

  民進黨對外忙著佈置嗆馬遊行,內部同樣雞犬不寧。蔡英文寄望“五一七遊行”繼續破壞兩岸關係,陳水扁則正在看守所內等著她一步步被“扁式”思想逼到墻角。

  4月28日,民進黨臺北市黨部委員會的16名執行委員一致同意邀請陳水扁重新入黨,陳本人則早已表示同意。正如《中央日報》網路報所分析的,蔡英文任民進黨主席以來主打歪曲兩岸關係的議題,其實是在幫陳水扁擴大黨內的“扁意”,陷自己于不利;陳水扁有意“班師回朝”,即證明了民進黨內扁係力量的強大,這不是蔡英文能掩蓋與回避的。

  臺灣《中華日報》30日社論指出,陳水扁不再提組黨,而打算重新入民進黨,似乎要聚集政治能量給予司法壓力,這不啻是陳水扁最後一搏;他的目的那麼清楚,入黨後絕不可能只做個等閒黨員,民進黨何必陪陳水扁去打官司?臺灣《聯合晚報》則指出,經過10個月的時間,民進黨依然擺脫不了陳水扁的操控,説穿了就是缺乏魄力,才會像個小媳婦般被陳水扁牽著鼻子走。(趙靜)

更多精彩評論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