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縱覽:兩岸交流現實吹皺民進黨一池春水

時間:2009-06-08 08:44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6月8日消息 上周,島內輿論的關注點圍繞兩岸話題展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結束“雙贏之旅”返臺、大陸首個赴臺貿易採購團返陸,再加上之前民進黨籍高雄市長陳菊的大陸之行,民進黨的一池春水就此被吹皺。

  兩岸話題的爭議仍在島內繼續,但正如臺灣《新生報》指出的:表面上看歷史好像都是由政治菁英決定的,但深入分析歷史將可發現,民眾為了生活所表現出的理性力量才是真正決定歷史發展的潛規則,希望臺灣的朝野黨派都能參透這一層奧妙之處。

  吳伯雄“雙贏之旅”實至名歸

  吳伯雄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圓滿完成8天行程,6月1日下午乘機返臺。香港《大公報》2日評論認為,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對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吳會”的務實成果將為臺灣未來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水,這是兩岸民意不可阻擋的主流選擇。

  針對胡錦濤在和吳伯雄會談時講到“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最好下半年談起來”,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日社評指出:在胡錦濤講出此話的隔天,臺灣股市即以大漲207點向其報以掌聲;大陸的積極態度使臺灣主流民意受到了鼓舞。4日,該報又針對吳伯雄在南京大學演講題目“讓文化引領兩岸未來”指出:談文化,就是談生活方式與價值,從這個角度切入,或許可以為兩岸的未來打開另一扇機會之窗。

  大陸首個赴臺採購團成果豐碩

  5日,大陸今年向臺灣派出的首個貿易採購團離臺返回,採購團4天期間共落實逾22億美元對臺採購訂單。與此同時,臺當局“農委會”也主動出擊,決定邀請20位大陸大型通路商採購部門主管組成農産品踩線團于9月來臺,除了深入了解生産程式,也希望建立固定供銷模式。

  臺灣《聯合報》5日評論指出,臺灣不可能將大陸切割在自己的經貿運作之外,而是應該借此情勢,以大陸熱單及大陸游客赴臺為提升自我的機遇,這才是經貿上的“雙贏共生”。

  香港中評社2日的評論還建議説:大陸的一連串措施對臺灣固然有很大幫助,但兩岸若能以強化經濟戰略合作角度取代現在“散彈槍”式的採購,不僅效果更大,更是加強産業分工、推動兩岸産業競爭力的契機。

  民進黨“兩岸大菜”徒增笑柄

  兩岸交流的現實吹皺民進黨一池春水,一時之間,該黨內部各種聲音四起。為避免引爆“大陸政策”辯論,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指示研議“黨公職人員訪問大陸注意事項”,但3日的中執會經過3個多小時的雄辯,仍未能對此達成任何決議。

  臺灣《中國時報》4日特稿指出,引頸期盼的民進黨“兩岸大菜”終於上了桌,只是蓋子一打開,菜色卻是從“事前報備”談到“禁止收禮”,不僅少了戰術與戰略的滋味,更處處突顯小家子氣。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6日點評指出:民進黨迄今沒有對大陸懷抱同胞情懷,是該黨多年來擁抱“臺獨”的結果,這就使得心不甘情不願對大陸開放的民進黨人士,研擬出如此僵化守舊的管理辦法,徒增人們笑柄。 

  民進黨內對“大陸政策”沒有共識,“反對ECFA公投案”付諸實施的吶喊卻越來越響。《中央日報》網路報對此指出:民進黨的“公投戲法”宛如高喊“狼來了”越來越不能吸引人了;但在年底選舉前,“公投噪音”還是免不了得承受,真是無妄之災!

  島內熱議“大陸+臺灣”

  在兩岸交流掀起一個又一個小熱潮的上周,在島內只要打開電視、網路、報紙,就會發現到處都有關於“Chaiwan(大陸+臺灣)”的討論。這個在英文字典裏查不到的單詞的創造者是韓國媒體,生動描繪了臺海兩岸經濟合作威力對韓國形成的震撼。

  對此,臺灣《經濟日報》1日社論説,在全世界飽受金融海嘯荼毒摧殘,未來十年或更久,國際市場難以恢復昔日風貌的大環境下,“大陸+臺灣”來得正是時候!

  臺灣《聯合報》2日社論指出,曾經錯過機會多年的臺灣,應可以體會韓國的焦慮;至於臺灣在“Chaiwan”概念中如何保持自己珍視的價值而永續經營,考驗才剛開始!《聯合晚報》社論則認為,不管看來多麼有利的情勢,臺灣一定要保持自己進取的盡頭,不可盲目樂觀;在這樣的自覺和自信上面,才有資格歡迎“Chaiwan”。

  回顧島內上周的關注熱點,筆者在此想以香港中評社2日的評論員文章為本文作尾:民進黨可以想想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的話:“民進黨8年執政無法繼續贏得政權,一定有值得檢討之處,民進黨主席最重要是找出人民內心深處要的是什麼?”這句話説得很明白了,臺灣人民想要的不再是繼續搞政治對立,而是在經濟困頓之際,朝野能否拿出幫助人民、改善經濟的實際牛肉。(趙靜)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