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重回草莽” 陳水扁“悲情出招”

時間:2009-05-12 08:30   來源:台灣網

陳水扁7日返回看守所時差點跌倒,在三名法警的攙扶下進入戒護中心。


  綜述上周,一切為了“五一七”遊行的民進黨動作越來越大、狠話越撂越重,被輿論形容“重回草莽時代”;而這場以“嗆馬”為目標的遊行卻鬧起了綠營內訌,“獨派”欲在高雄搶地盤的舉動考驗著蔡英文的領導能力;恰在此時,那個“添亂不斷”的陳水扁又出招了,發抖、哭泣過後,他又宣佈要絕食了。

  輿論熱議“立法院”鬧劇

  4日,民進黨“立委”採取“自囚”會議室的方式反對“立法院”議事進行;5日,他們又圍攻“立法院”以抵制原定當天下午表決的“集會遊行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儘管國民黨臨時叫停表決程式讓民進黨“撲了個空”,但民進黨“為反對而反對”式的抵制手法卻引發島內輿論驚嘆“民進黨重回草莽時代”,臺灣民主“離重創不遠”。

  “立法院”鬧劇接連上演,引發島內各界熱議。臺灣《聯合晚報》6日社論指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民進黨此時的大動作應是在為“五一七”嗆馬動員熱身,畢竟現在正當股市看好、社會氣氛樂觀,綠營要大規模抗議,不僅資源整合不利,正當性也顯不足。臺灣《中華日報》7日社論指出,民進黨懼怕的乃是“開放”二字,因為兩岸形勢和緩、民間多方面交流,民進黨賴以維生的“民粹”受到衝擊而破功。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民進黨“立委”為反對大陸學歷認證和陸生來臺鎖起大門癱瘓議事,但該黨“立委”葉宜津的夫婿卻是大陸復旦大學的研究生。葉宜津被問到怎麼會到“敵國”求學時,她答是為了“知己知彼”。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對此指出,民進黨人不應該以雙重標準來看待兩岸交流事務,自己人去就是“知己知彼”,別人去就是“賣臺”;讓兩岸交流正常化、制度化才能真正達到“知己知彼”的效果。

  “五一七”驚爆“山寨版”

  不顧民意反對的民進黨為了“五一七”遊行煞費苦心,卻仍難逃內訌的攻擊。多個“獨派”社團宣佈將於“五一七”當天在高雄也舉辦遊行,雖然他們強調不是和民進黨打對臺,但從遊行時間、口號到“四路大會師”等設計,幾乎都模倣民進黨的活動規劃,因此被民進黨人士揶揄為“五一七山寨版”。

  因了這場“搶地盤”事件,使得“五一七”遊行由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對立轉化為了民進黨內部的對立。曾任《聯合晚報》主筆、《中國時報》專欄作家的言浩撰文指出,任何山寨版放在臺南,都説不定會盛行起來,聲勢超過原版。有人説民進黨已沒有分裂的本錢,的確是句實話;但是黨內諸公早已各懷異心,一分為二也是遲早的事。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評論指出,這實際上是一群與民進黨日漸疏遠的“臺獨”大佬試圖挖民進黨墻腳,免費取得籌碼等著待價而沽的舉動,一旦“獨派”動員能量可觀,將直接衝擊蔡英文領導威信。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則指出,蔡英文如果想要帶民進黨走出一條路,一定要擺脫“獨派”與陳水扁的糾纏,否則只會讓自己進退失據,民進黨也將成為永遠的在野黨。

  陳水扁又要絕食

  在股市榮景、臺灣社會氣氛樂觀的情況下,綠營要大規模抗議的正當性本已不足,而一向善於“製造麻煩”的陳水扁此時又出現了。5日,特偵組對陳水扁案追加起訴,民進黨則正值蔡英文赴美訪問,由代理主席柯建銘主持的民進黨中常會6日通過了“聲援陳水扁司法人權聲明”。7日,臺北地方法院召開羈押庭,陳水扁當庭大打悲情牌,除了反覆陳訴身體不適,還激動得全身發抖,趴在桌子上哭泣;回到看守所後則揚言要絕食到“五一七”為止。

  香港中評社的評論文章指出,陳水扁這一舉動立即把前一天才在美國宣佈已有“被關準備”的蔡英文比了下去,希望爭取民進黨大遊行主導權的意味溢於言表。不論民進黨此時宣佈挺扁有何策略性考慮,在陳水扁弊案多到數不清的情況下還不肯與之切割,民進黨就是準備要與他共存亡了。

  臺灣《聯合報》8日評論認為,陳水扁的“絕食書”是提醒大家他又有了新花樣。怎能令經常被自己戲弄欺騙的民眾輕信是陳水扁的最大困境。尋死一次,令人擔心;尋死兩次,叫人關注;尋死三次,令人麻木;尋死多次,令人笑話。這不是社會缺乏同情心,而是陳水扁玩盡了臺灣的同情心。

  “臺灣地位未定論”引發軒然大波

  5月1日,“日本交流協會駐臺灣代表”齋藤正樹在嘉義中正大學演講時稱“臺灣國際地位未定”,並説此觀點“代表日本政府”。這一説法很快在島內引發一場軒然大波,不僅臺灣當局不滿,還有人高喊“滾回日本去”的口號。

  臺灣《聯合報》5日社論指出,臺灣從來就不曾有“地位未定”的問題。齋藤的發言只是插曲,那個縈繞臺灣上空,始終企圖干涉中國內政及炮製兩岸仇恨對立,猶如章魚般無所不在的幽靈,才是我們要警惕並防範的。

  香港中評社5日的分析文章認為,“臺獨”分子、日本右派等一乾人等,數十年來拉拉扯扯,扯臺灣地位未定論,不過是他們欲遂行其分裂中國的政治目標一種手段。《日本新華僑報》5日也發表評論指出,兩岸應聯手回擊日本的“臺灣地位未定論”,另一方面則應更加緊迫地發揮中華民族的智慧,把民族大義放在首位,促進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提升。(趙靜)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