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強國夢不走西方老路

時間:2013-01-17 15:1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華文明中不乏海洋基因,只是長期被大陸基因所抑制。如今,中華民族再次走向海洋。不同於鄭和下西洋,這次是註定要實現中國海洋強國夢的民族自覺行為。然而,許多人將鄭和下西洋及近代西方的海上擴張作為中國走向海洋的參照係,存在誤區。

  誤區一,海洋是國家安全的威脅來源。在釣魚島、黃岩島等周邊海島爭端疊起的今天,一些人在宣揚來自海上的威脅。這種想法是有現實依據的。但過分宣揚海上威脅,則是個誤區。畢竟,島嶼爭端,主要是海底權益與戰略通道安全的角逐。中國作為超大規模社會和文明型國家,安全威脅多來自內部,外部的威脅也是全球性、綜合性的,從本質上説並非源自海洋。

  誤區二,建設海洋強國是民族復興的不二法門。許多人腦海裏,中國夢的最後檢驗是海洋夢。的確,走向海洋是民族復興的偉大創舉。然而,海洋強國並不等於世界領導型國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確立世界領導型國家地位,關鍵是對包括公海在內的網路、太空等全球公域的進入、維護和掌控能力。

  誤區三,走向海洋第一要務是拓展海權。一些人認定海洋強國首要體現于強大的海軍。這種想法不無道理。但仔細思考又覺得沒有那麼簡單。甲午戰爭期間,中國的北洋艦隊並不落後於日本,結果不是全軍覆沒嗎?古今中外的例子提醒我們,中國海權的維護,靠的是自身的競爭力和體制。更明顯的變化是,傳統海權只停留在海面,而如今更體現在海底。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海上通道安全的維護,更為關鍵。

  誤區四,走向海洋要麼務實加入“藍色圈地運動”,要麼務虛地輸出中華文化。一些學者如此呼籲,似乎也得到了形勢佐證。亨廷頓曾斷言:“文化在世界上的分佈反映了權力的分佈。”然而,海洋文明的缺失才是中國在新一輪“藍色圈地運動”中落入被動局面的根源。建設海洋強國,復活沉睡五百年的海洋基因,是不夠的。

  誤區五,走向海洋的終極目標是打造“海上中國”。走向海洋只是表像,中國最大的挑戰是文明轉型而非塑造海洋文明本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復古,而是轉型——作為傳統內陸文明,如何走向海洋?作為農耕文明國家,如何培育海洋文明思維,實現海洋文明崛起?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征途中,如何避免歐洲海洋文明的陷阱?

  這正是筆者即將出版的新書《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所要揭示的。傳統中國,經歷“夷夏之辯”而形成;現代中國,經歷“中西之辯”而塑造;全球中國,因為“走向海洋”而胎動。

  一句俄羅斯名言這樣警告説,“忘記過去,失去一隻眼睛;沉溺于過去,失去雙眼。”英日等海洋國家在今天世界上的尷尬處境,歐洲海洋文明的衰落,鄭和下西洋未竟之事業,對中國走向海洋都是很好的警示,表明中國的海洋強國夢,走自己的老路或西方擴張的老路,都是沒有出息的。

  中國重新走向海洋,不是去恢復鄭和當年的輝煌,也不是載著黃土在海上漂流,而是要塑造“全球中國”的身份和世界領導型國家的地位。中國肩負著文明復興與文明轉型的雙重使命,為此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避免落入效倣、趕超的陷阱。(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海殤:歐洲文明啟示錄》一書作者)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