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島”背後的日本戰略圖謀

時間:2012-10-11 13:25   來源:人民網

  釣魚島之爭不僅是領土之爭,更是未來東亞乃至亞太地區發展的主導權之爭,我們只有清晰地洞察與剖析日本的戰略圖謀,才能在釣魚島之爭及以後的中日對抗中贏得戰略主動權。

  薛理泰:“購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處心積慮

  東京違反戰略博弈的規則,啟動釣魚島“國有化”行動,涉及到“大氣候”和“小氣候”。

  中國崛起處於關鍵節點,終於同西方國家陷入老大、老二關係的怪圈。西方國家已經視中國為準超級大國,中國未來處境尤其被動。假如西方國家尚未把中國視為準超級大國,則沒有整合國際力量及中國周邊國家對付中國的必要性,中國也不致于有可能淪為眾矢之的;倘若西方國家已經把中國視為超級大國,則兩個超級大國在地球村必然需要和平相處,西方國家在對華決策上自然有所忌憚,不致于無所不用其極。過去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相處了近半個世紀,彼此打交道時確實有一定之規,核心利益被視為禁臠,對方不會越雷池一步,此即一例。中國被視為準超級大國招致的風險,一如上述。其理至明,無須多言。

  假如西方國家要圍堵中國,則在軍力聚焦在亞太地區之際,與中國周邊國家密切合作,對中國啟釁,是借力使力,隔山打牛的絕招。設若中國不作為,則被舉世及中國民眾視為喪權辱國的行徑;如果輕易訴諸武力,則牽一髮而動全身,後果不測,西方國家則坐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好處。而在中國周邊的鄰國中,菲律賓是扶不起的阿鬥;越南則桀驁難馴,而且西方國家對國內民眾的情緒也難交代;唯有日本的綜合國力同中國旗鼓相當,歷史上又是宿怨,稍一撥動,民間躁動情緒易發難收。因此,由日本充當這個角色是最理想的,可收四兩撥千斤之效,況且,日本朝野上下本身也有向這個啟釁的政治動機,配合之迅速,猶如以臂使指。一言以蔽之,這就是所謂的“大氣候”。

  至於“小氣候”,則東京認定中國政府怕內亂,因而在對外作出反應時,必定存在不小的顧忌,所以此時東京企圖心強烈,在對中國啟釁時顯得有進無退,內心不甚恐懼。東京還有一層考量,即中共高層在十八大行將召開之際,凡事以維持穩定為要旨。所以,東京決定,無論如何,要趕在十八大召開之前,完成對釣魚島“國有化”的程式。

  呂耀東:對華“兩面下注”體現日本矛盾心態

  一直以來,日本對華戰略就表現為,借重同盟國美國的力量增強與中國討價還價的能力,謀求通過發展與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來抵消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既期望從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受益,又擔心中國與其爭奪地區主導權,認為中國未來有可能在軍事上對其構成威脅。因而日本對華戰略常常表現出“不確定性”特點。日本這樣的對華矛盾心態,導致日本對華政策始終保持兩手準備。

  首先,在東亞經濟區域一體化過程中,日本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為經濟大國的強項,積極尋求掌握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主導權,與中國在經濟領域搶奪制高點,力求掌握東亞區域合作主導權。另一方面,日本力圖通過“東亞共同體”,引導亞洲區域合作的政治進程,借助所謂“同質性”國家來抗衡中國。日本在不同場合提出要以“自由”、“民主”等價值理念作為東亞區域合作的基礎,試圖以“價值觀”、“制度”等政治“構件”,與中國爭奪東亞區域合作的主導權,謀求通過發展與中國周邊國家的關係來抵消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其次,力求通過日美同盟遏制中國。2005年的“日美安全磋商委員會(2+2會議)”發表共同聲明,確定了12項關於亞太地區的戰略目標,首次將所謂“鼓勵和平解決有關臺灣海峽的問題”列為日美共同戰略目標之一,大有插手臺海事務的意圖。2009年的“日美安全磋商委員會”會議進一步強調“針對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提高的中國,雙方在敦促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國際‘利益相關者’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求其提高軍事透明度”。日美以強化同盟關係遏制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這不僅無助於維護持久穩定的中日關係,也對東亞地區的安全穩定及區域合作進程産生負面影響。以上戰略意圖表明,日本對華政策理念尚且缺乏正確的平衡心態和理性的戰略思維。

  歷史事實證明,中日關係不穩定,東亞就不可能穩定發展。近年來,日本國內一些人只看到兩國的利益衝突,而無視中日兩國合作共贏的成果及前景。包括日本執政黨內仍然存在著對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誤讀,不能正確處理兩國“戰略互惠”關係,常常急功近利,忽視彼此“共同戰略利益”,表現出有損中日關係的言行。譬如日本政府對釣魚島的“國有化”方針已經成為破壞中日關係大局的現實癥結。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