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羽事件折射日本戰略困頓

時間:2012-06-11 11:01   來源:環球時報

  剛過去的這個週末,日本的新聞被“釣魚島”三字壟斷。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先是明確反對東京都購買釣魚島,旋即又通過日本官方之口“被道歉”,還有6名日本議員前往釣魚島海域上演“海釣”鬧劇。重重亂象之下,凸顯日本對華戰略的困頓境況。

  出身伊藤忠商事的丹羽作為民間人士出任駐華大使,代表了日本對華戰略中一個方面的重大利益訴求。日本經濟增長需要中國等東亞鄰國市場的拉動,對華關係,直接關係到今後若干年日本國運的興衰。但同時,日本強烈的民族主義不允許它在中國面前屈居第二、輕言放棄政治大國目標。於是,就出現了缺乏戰略層面統籌協調、時時自相矛盾的對華政策。

  日本對中日關係定位不明,根源在於它對自己的發展方向定位不清。一個迷失自我的國家,當然不知如何面對他國。20年前,日本溫和保守派曾提出要建設“小而閃光的日本”,重點在環保、民生等方面發揮國際作用。20年過去了,日本確實在縮水、在變小,但戰略保守派們對“閃光點”的選擇卻與溫和保守派的主張漸行漸遠。

  日本政府對丹羽發言的敏感反應,也暴露了它就釣魚島問題所持立場的漏洞百齣及不攻自破。1982年國際海洋法公約生效後,日本官方立場漸變,否認中日之間就釣魚島主權存在爭議。丹羽發言後,日本官方急匆匆出面滅火。試想,如果沒有爭議、如果名正言順,你又何必如此草木皆兵、大費周章。其實,石原購島也罷,日本官方滅火也罷,日本國內為釣魚島名分的每一次折騰,只能加深“釣魚島並非無爭議”的印象。

  丹羽事件還折射出日本政壇的混亂無序、民主黨政權的如履薄冰。丹羽大使的一次發言,使各界民族主義保守勢力抓住了攻擊執政黨的新素材。下野後失去行政資源的自民黨難得地找到了攻擊政權的發力點,借圍攻丹羽加壓民主黨內閣。從這一意義上説,丹羽大使確實給政府高層“添了麻煩”。

  日本官方對外否定爭議存在、對內壓制理性聲音的做法,可能會一時緩解執政危機,但對於日本的長遠利益卻是不利的。丹羽大使所言購島“將給中日關係帶來極其嚴重的危機”的説法,但願不致一語成讖。果如此,恐怕連日本選民也會問,自民黨政權儘管腐敗僵化,但對突發事件等外交危機尚能勉強hold住,你民主黨咋就連自民黨都不如。

  所幸的是,丹羽發言所代表的日本各界理性聲音不會就此消失。丹羽大使的道歉本身就耐人尋味,他抱歉的不是自己的觀點,而是“添了麻煩”。一種類似在公交車上不小心踩了別人腳的感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理性在日本各界都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共鳴。儘管,一致對外的“村文化”、政黨政治的利益牽扯以及“逢中必反”的不正常氛圍,都可能使這種理性聲音受到壓制,但畢竟讓人們看到了希望。

  日本,作為國家以包容心態面對鄰國、作為政府誠實面對選民,恐怕是爭取自己光明未來的唯一齣路。正如與丹羽站在同一陣線的外務省前高官孫崎享所説,日本政府必須承認釣魚島是爭議領土,而不能一味強調用日本國內法律處理該問題。承認爭議的存在,並把真相告訴選民,民主黨政權方能“長治久安”。對釣魚島,日本早放下、早解脫。(楊伯江 作者是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