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為什麼這樣紅

時間:2012-05-16 13:54   來源:人民日報

  每到春夏,成千上萬大學畢業生遇到同一個問題:留在城市,還是回到農村?穿上西服,報考機關,還是挽起褲腳,紮根基層?

  幾天前,我沿著懸崖邊一條似有若無的崎嶇山路,第一次走進神秘的熱帶叢林,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見到了27名被譽為“木棉花”的大學生。這裡沒有酒吧,沒有電影,甚至沒有手機信號,有的只是艱苦、寂寞和清貧。然而,與他們交談,我未曾感到失落、徬徨、抱怨,從他們的眼睛裏,我看到純凈、執著和樂觀。

  起初,這種感受讓我疑惑:他們畢竟是二十多歲的青年,思想活躍,如何排除了觀念上的種種糾結,甘心走向農村?他們朝氣蓬勃,如何抵禦了物質上的種種誘惑,堅守一片山林?隨著接觸的深入,我漸漸明白,5年堅守,不僅源於對專業的熱愛,對團隊的眷戀,更多來自青春的激情與信念。在科研處於一片空白的群山上,他們忘我地探索新知,獲得無窮無盡的靈感;在貧窮落後的黎族村寨,他們傾情助農致富,找到人生存在的價值。

  相似的故事在同一片熱土不斷上演。在海南農村,活躍著一批農信社小額信貸員。這些大學生和鸚哥嶺的同齡人一樣,走基層,進稻田,幹農活,解百姓資金困難,與群眾打成一片,成為農村幹部重要的後備軍。一名鄉鎮幹部感嘆,信貸員的威信比一些村幹部還高,能在短時間召集上百村民開會。這在外出務工者增多、居住相對分散的農村,絕非易事。

  當前,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而農村智力供給明顯不足。面對這一矛盾,愛不愛基層,願不願去基層,考驗的是當代年輕人的覺悟和境界。政府相繼出臺“三支一扶”等政策,吸引大學生紮根基層。然而,不少青年眼盯的是機關、國企,盤算的是收入、待遇。有的崇拜金錢,良知被侵蝕;有的炫耀身份,信念被扭曲。有的“看破紅塵”,認為基層條件艱苦、生活清苦,不如走關係、買路子,跳到“舒服”部門。有的隨波逐流,認為基層空間有限,只能破罐破摔,得過且過。與之相較,鸚哥嶺的大學生甘願放棄城市的繁華與舒適,放棄高薪的誘惑與追逐,將個人追求融入基層磨礪,體現出難能可貴的責任與擔當。

  基層多姿多彩、知識豐富,是年輕人增長才幹的第一課堂。在這裡,能掌握群眾生活的第一手資料,能調查敏感問題産生的社會根源,能創造耳目一新的底層經驗。然而,能不能在基層紮下根來,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素質和學養。一些人片面強調個人設計,過於追求個人利益,不知不覺脫離了群眾,不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無法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反之,真心實意向群眾學習,恭恭敬敬拜農民為師,才能吸收基層“養分”,強筋壯骨,增長本領。

  毛澤東曾説,對於調查研究,“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同樣,大學生走訪基層,如果身在農村,心在別處,誇誇其談,浮于表面,只能流於形式。只有帶著真心,帶著熱情,才能收穫實實在在的成果,創造無愧於青春的業績。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