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採煤班組,有尊嚴的基層自有青春閃光

時間:2012-05-03 14: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六礦有一個12人大學生採煤班組,操作著全國第一套國産自動化綜採設備,取得了全國同類條件礦井工效第一的成績,並始終保持著安全生産事故為零的紀錄。(《中國青年報》5月1日)

  這則新聞,打破了傳統礦工肩挑背扛的勞苦印象。12名大學生都是自願投身礦井,不是找不到工作,吸引他們的也不是每月六七千元的工資,還有知識價值的體現。他們從事的仍是白領工作,操作自動化設備,綜採工作面實現了無人跟機作業,井下安全性也大大增強。

  這正是耐人尋味的地方,科技能帶來安全,安全又能帶來科技人才。反之,沒有科技就沒有安全,也就留不住人才。早在2005年,時任國家安監總局局長的李毅中就呼籲,“煤礦若再招不到大學生,將面臨滅頂之災。”因為煤炭安全生産問題,歸根結底是科學技術問題,而當時的情況是,我國近40個大中型煤炭企業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工程技術人員不足2000人;國有煤礦大專以上的技術人員,僅佔職工總數的3%左右,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在60%以上。

  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是造成煤礦事故多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可以設想,如果神馬集團有再先進的設備,卻沒有相應的待遇保障以及職業上升通道的支援,也很難吸引人才。湖南師範大學的一群學生曾走訪了湖南30多處煤礦,調查發現,煤礦企業內部收入兩極分化嚴重,私有煤礦老闆年收入都是幾十萬、上百萬元,而一個承擔生命風險的煤礦工人的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2000元之間。這種相對被剝奪感影響礦工積極性,也不利於煤礦的安全穩定。

  煤礦安全生産問題突出,亟待科技投入,眾多的煤礦為了眼前利益又只顧剝奪,不願在安全上多花錢。這種矛盾在各行業都存在:一方面是企業抱怨招工難,基層需要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知識青年”又漂在各大城市,找不到工作。這固然有大學生就業觀念的問題,也與基層一線不能提供體面的崗位有關。人往高處走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回爐讀技校,碩士當城管之類的新聞屢見不鮮,大學生村官、選調生、公務員考試受熱捧,千條萬條,歸根到底就是一條,哪有保障,哪就有前途,哪就是安身立命之處。

  大學生做礦工也是如此。神馬六礦12人採煤班組並非孤例,銅川礦務局從2007年以來就每年成批地招聘大學生,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和企業年金待遇樣樣不少。如果説農村、廠礦等廣大基層是一個社會的金字塔塔底的話,這個塔底越夯實塔頂才越穩定。而栽下梧桐樹方有金鳳凰,有尊嚴的基層自有青春在閃光,有尊嚴的塔底,才能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效應。這尊嚴可從12人大學生採煤班組那裏得到答案——合理的收入,相對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以及其他可預期的增值服務,都是吸引人才的關鍵。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