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的治理並非科研課題

時間:2011-10-14 13:09   來源:廣州日報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近日透露,目前徵集到7家技術機構研製的5種地溝油檢測方法,在專家論證後發現特異性不強,有關部門將再向社會公開徵集方法。(《新京報》10月13日)

  嚴格意義上説,所謂地溝油鑒定方法,針對的並不是原始狀態的地溝油,而是經過精製加工,在賣相上酷似食用油,在檢測指標上能夠以假亂真的地溝油産品。專家們的急切之情可以理解,但以我之見,破解地溝油回流餐桌困局,要害並不在先進的檢測技術,而是公共治理的智慧。

  世界各國對地溝油都沒有特效的檢測技術,能否掌握地溝油檢測技術在中國並不關鍵,因為掌握地溝油檢測技術,並不意味著從此能夠規範管理和合理利用地溝油。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絕不局限于地溝油,很多檢測標準明確、檢測技術先進的食品,摻雜造假的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地溝油回收利用問題,但奇怪的是,中國的地溝油大量回流到餐桌,而國外的地溝油則大量製成生物柴油。並不是中國的商販從來不講商業道德和社會責任,而是在中國,同樣的地溝油,用於煉製食用油的成本更低、收益更高,而用於煉製生物柴油,不僅收益菲薄,還有可能找不到市場。中國的大量地溝油回流到餐桌,無非是資本趨利性的體現。

  以“地溝油”制售食用油特大案件的濟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此前曾嘗試利用地溝油生産生物柴油,但由於技術不成熟導致成本高企,加之市場對生物柴油的需求並不旺盛,生物柴油進不了加油站,格林公司才改弦更張利用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格林公司的蛻變和鋌而走險固然應受法律嚴懲,但假設國家對生物柴油在技術、稅收、市場諸方面能夠給予更到位的扶持,地溝油的利用會否是另一個局面呢?

  企業的守法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食品安全領域亂象迭出,根本原因在於監管不到位。而監管是否卓有成效,更取決於公共治理智慧。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