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杠桿:要用足,也要防誤傷

時間:2013-03-06 14:01   來源:檢察日報

  盤點本週熱詞,不能不提“限購令”。

  先來説説房市的“限購令”。繼2月20日國務院出臺“國五條”後,相關細則也于日前發佈。細則規定,限購區域應覆蓋城市全部行政區域;從嚴徵收二手房交易20%個稅;房價上漲過快城市將進一步提高二套房貸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這一被稱為“樓市調控十年來最犀利狠招”的“國五條”細則發佈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且以批評和反對聲居多。

  批評者的擔心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20%的個稅勢必會轉嫁給買方,結果就是再度推高房價;第二,此次調控可能會誤傷住房改善型消費群體(非投機、投資群體),繼而導致租房價格猛漲。而這兩種結果的最大受害者都是住房剛需族。

  輿論的批評不無道理。對於政策制定部門來説,將“國五條”細則進一步細化,不同群體區別對待,避免誤傷住房剛需型和改善型消費群體,恐怕是亟須考慮的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除了從嚴徵收二手房交易20%個稅之外,“國五條”細則中還包括要求“加大土地市場資訊公開力度”、“大力推進城鎮個人住房資訊系統建設”等內容,這也是此次調控的關鍵所在。隨著“房姐”、“房叔”類人物的曝光,一個龐大的以權謀房、投機或投資性囤房者群體浮出水面,嚴重影響了房市秩序和社會公平。如果個人住房資訊能夠實現全國聯網,再加上對二手房交易課以重稅,相信炒房族會得到有效遏制,“房氏家族”也將偃旗息鼓。

  就在輿論對二手房個稅利弊問題爭論得不可開交之時,遺産稅也躋身公共議題。3月2日,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發佈《遺産稅制度及其對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的啟示》中期報告,提出遺産稅是減小貧富差距、維護社會公平的良稅,在中國推進的時機已經成熟,應加快建立遺産稅制度,助推收入分配改革。與二手房稅費相比,遺産稅所引發的爭議要小很多。在我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背景下,對富人群體徵收遺産稅不失為一個調節收入分配的良方。但前提是,必須保證被徵收的群體是處於金字塔尖的絕對富人,與普通老百姓無緣。

  有觀點認為,稅收這個杠桿同樣適用於嬰幼兒奶粉市場。于3月1日正式生效的香港奶粉限購令引發了國內各界的高度關注。毋庸置疑,問題的實質在於內地老百姓對國産奶粉和國內的食品安全管理體制缺乏信任,而要重拾這種信任,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的。因此有評論建議,最務實的做法就是將進口嬰幼兒奶粉的稅率降下來,讓民眾在國內就能買到平價、安全的奶粉。

  與此同時,也要加大力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不少網友認為,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與犯罪成本過低不無關係。若真如此,就需要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以儆效尤。(仝玉娟)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