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讓公眾心悅誠服的漲價規則

時間:2013-02-27 15:42   來源:大眾日報

  2月24日晚9時許,元宵節還沒過完,國家發改委發佈油價上調通知。通知稱,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決定提高成品油價格。這是2013年國內成品油價首次調整,上次調價日期為2012年11月16日。兩次調價間隔70個工作日。(2月26日人民網)

  油價上漲了,當然的解釋是,此次油價調整“充分考慮到春運、元宵節以及春耕用油需求等因素”,於是漲價拖到了現在。似乎,公眾不僅不該抱怨漲價,反而應該感謝有關方面的善意——至少在春節沒有增加開車人的負擔,沒有給開車人添堵。這可以看成是一種理由。但公眾依然有疑問的地方:難道不能以“現在的降”抵“之前的漲”嗎?憑什麼你説的都有理?

  其實,這個憑什麼的追問才是關鍵。一來,它反映了資訊的不對稱。關於漲價的因素,公眾知道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國際油價。他們並不知道決定國際油價的因素,他們並不清楚決定國內油價的機制,他們只是知道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有關,甚至連這種關聯他們也是模糊的。而對於漲價一方來説,他們卻資訊充沛,他們知道決定油價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他們知道油價到底該漲還是不該漲,他們知道該以怎樣的理由漲價才能自證清白。由於資訊的不對稱,公眾在漲價一方面前處於弱勢,他們很多時候只是在等一個通知。

  二來,它反映了話語權的不對稱。如果説資訊不對稱可以通過資訊的溝通和交流進行打破,那麼話語權的不對稱則是力量對比後形成的,它不僅不能靠資訊傳播來打破,反而會讓資訊不對稱愈演愈烈。因為,在話語權不對稱時,總是一方説了算,而另一方就算有意見也沒有公開表達的渠道,或者即使公開表達了,也難以對另一方産生實質的影響。那麼,所謂的交流根本不可能存在,雙方的狀態總是一方説,一方聽。長此以往,處於話語權弱勢的一方連表達的慾望都沒有了,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都是話語權決定的,沒有話語權,他們的追問得不到回答。問題當然也就無法深入討論。

  因此,就算此次油價上漲有充分的理由,但是在不同的資訊面前,也應該給予公眾和輿論足夠的表達空間、足夠的話語權,讓他們提出疑問,讓他們説出訴求,從而在回應與交流中,將漲價的真實原因明確地告訴公眾,以形成共識,讓公眾可以在知情和表達滿足的情況下,心悅誠服地接受漲價。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