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逆市上調打的是什麼算盤

時間:2013-02-26 13:49   來源:武漢晚報

  國家發改委宣佈自昨日零時起上調國內成品油價格,汽油上漲300元/噸,柴油上漲290元/噸。“臺灣中油”也在同日發佈調價通知,對油價進行了下調,其理由也是國際油價近期變動較大。(2月25日新華網)

  一樣的調價理由,截然相反的調價動作,其中蘊含著的原因,的確能給我們一些啟示。導致調價動作相反的直接根源,在於兩地成品油調價機制有差異。大陸成品油調價機制與國際油價掛鉤,當國際市場三種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波動幅度超過4%,即達到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邊界條件。而臺灣成品油雖也是與國際油價掛鉤,但是採取每週浮動油價公式核算。兩地成品油的計價週期不同,在國際油價大幅震蕩之時,難免會出現調價動作相反的情況。

  發改委所採取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乃是與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掛鉤,但其所佔比例並未公開,導致外界只能猜測。而且,國際原油平均價格波動幅度超過4%也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卻不意味著一旦達到調價標準,就立刻觸發調價動作。事實上,究竟何時調價,調價幅度有多少,均掌控在發改委手中,導致外界預測頻頻落空,亦給公眾留下發改委調價動作太過隨心所欲,缺乏原則的印象。

  相比之下,在輿論監督壓力下,臺灣“中油公司”發佈了公開透明的油價公式:每週油價調整為國際指標原油周均價,及匯率變動幅度80%。外界一看就懂,也就不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不用再瞎猜,只需參考國際原油走勢即可掌握成品油價格變動,然後再做出自己的消費選擇。可見,公開透明的調價機制,更有利於穩定民心,也得以保障民眾的監督權利。

  原油雖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但其歸根結底屬於一種商品,依然要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作為其下游産品,成品油使用範圍廣泛,其價格波動亦影響到千萬種商品價格的波動,從而達到動態平衡。然而,僵化的成品油調價機制,延誤了市場價格變化,無法有效反應市場形勢,亦不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屬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錯位。而發改委長期掌控調價機制,也造成了價格資訊高度壟斷,滋生腐敗和內幕交易。

  所以我認為,發改委應儘快推進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放權給企業,由企業自主掌握調價權力,根據國際原油價格、市場供需、匯率等因素及時變動,使其回歸至商品屬性。而當價格機制不再遮遮掩掩,企業和民眾都有據可循,不用再猜來猜去,亦可根據需要做自主選擇。(江德斌)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