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車禍後含淚進考場”的女孩需要關懷

時間:2012-06-11 10:52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於高考的爭議話題不僅有考題和考生,還有考場外的倫理。7日的長沙,語文考試前,一位母親帶著準備參加高考的女兒過馬路,被飛馳而來的車撞飛十多米,倒在血泊中,傷勢嚴重。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勸説下,女孩含淚答應參加考試,交警緊急將其送往考場。不幸中的一點幸運是,這位母親在醫院救治下已經脫離危險;不幸中的不幸是,這個女孩因為“母親車禍後含淚進考場”而成了爭議的焦點,很多人批評她“做錯了這道選擇題”、“不該將高考看得比母親更重要”。

  這樣的批評,顯然是苛刻且不人性的。但願那個女孩看不到網上這些爭議,不會在牽掛母親的悲痛和面對考試壓力外,還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我想説的是:你沒有做錯什麼,如果當時母親能開口説話,也一定會堅持讓你進考場的。這不是一道兩難的選擇題,無關孰輕孰重,沒有人比你更愛自己的母親,沒有人比你更心痛,沒有人能體會到你含淚進考場承受的巨大壓力。

  有些媒體是嗜血的,非要將這樣一件悲劇搬到媒體上去爭議,而不顧渲染這樣的爭議會給本就壓力巨大的孩子帶來更大的壓力。點擊率和眼球背後的利益之外,應該還有基本的人道。

  媒體本不應該設置這樣一個爭辯的議題。媒體在設置議題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當時情況的複雜,而是將女孩簡化成一個“為了考試而不顧母親遇車禍”的不孝不人性的形象。仔細閱讀新聞的人會知道,事情遠比這複雜得多,會考慮女孩當時在這種突發情況下的不知所措。路人看到的情況是:女孩蹲在母親旁邊哭,情緒很激動,不知所措。看著躺在血泊中的母親,她一直堅持要陪母親去醫院,不願參加高考。她是在眾人的再三勸説下情緒才漸漸穩定,含淚答應先參加高考。後來她的父親一直瞞著病情,告訴她“縫幾針就沒事了”。家人的隱瞞是可以理解的,路人的勸説也符合常情,這些都是基本的人情。可是,這複雜的場景被簡化成一句不人道的質問:母親遇車禍了,竟然還顧著高考,也太……

  其實,這時候沒有誰比這個女孩更痛苦、壓力更大了。她應該獲得心理關懷,得到輿論的善待,而不是反被惡評推到爭議的風口浪尖。負責處理車禍的警察説得很好:她是一個堅強的孩子,希望她能邁過這道坎,順利通過高考這一關。

  苛責的批評中,暴露出一種矯枉過正的偏執思維。過去,我們受某些典型宣傳的灌輸太多太深了,以至於在價值多元化的今天,會對以往這類宣傳産生一種強烈的逆反心態。如今,我們一看到有媒體像過去那樣宣傳“警察為了世博巡邏,置臨産的妻子于不顧”,“學生為了集體的活動,不顧家鄉受到地震傷害的家人”之類典型時,就會批評這種宣傳中的“非人性”,批判那種將人塑造成神、泯滅人性的造神邏輯。可不得不警惕的是,在批判這種極端思維的時候,輿論可能會走向另一種極端,就是對崇高的消解和對價值的貶低,對個人自主選擇的否定。

  完整的自由精神和個人獨立,不僅僅是拒絕集體淩駕於個人之上,更要尊重一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和尊重復雜的情境。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也許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特別的情境和其他原因,我們不能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到其他人身上。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將他人淹沒在道德口水中。在“反抗泯滅人性”的價值批判中,走向另一種反人性、反人情的極端。這樣的極端思維,在對待這個含淚進考場的女孩中體現得很典型。

  比粗暴的道德憤怒重要得多的是將心比心。邏輯是冷酷的,而人心應該是肉長的、有溫度的。(曹林)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