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最嚴考試”不只一個高考

時間:2012-06-11 10:26   來源:解放日報

  被稱為“史上最嚴”的2012年高考剛剛結束,目前尚未發現大面積違紀現象。“嚴”出了效果,就沒有白“嚴”。進而一想,如此“最嚴”不應僅限高考,更非僅限考生,而須推而廣之,普及各種“國考”。

  今年高考前,教育部首次修訂8年前頒布的 《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共涉及30多處修改。在“嚴法”基礎上,各地紛紛做出更為嚴格的高考“規矩”。上海近百個考點共聘用監考5000余名,參加高考的工作人員近萬名。市高考現場指揮部可對全部20個考區的考務指揮中心進行視頻巡查,對設為考場的全部2327個教室進行實時監控。上海還對高考試卷交接、分發全過程進行360度無死角影像採集,相關錄影資料每隔6小時回放一次,以便及時追溯責任。

  不難看出,與“考生手機帶入考場即作弊”相比,今年的“最嚴高考”並非只針對考生,而是同樣針對所有參與考務者。不能不説,這種“嚴”與我國各類國家級考試 “泄題門”頻現不無關係,這種“嚴”正是期望剎一剎這股泄題歪風。

  近5年來,一些“國家級”的職業資格考試頻頻傳出泄題醜聞,有的泄題事件還都不止一次發生。此期間,普通教育類考試也幾乎無一倖免,從中考到高考,從全國自學考試到上月才查處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都曾出過泄題弊案。最大重災區——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更是以連續多年、泄題十余次的紀錄令人咋舌。

  誰在泄題?主要不是考生方面,而是考務方面。或者説考生是需方,考務相關人是供方。比較現實的治理手段當然是阻止“供應”,切斷一連串的利益鏈條,進而抑制“需求”。誠然,最嚴考紀不是著眼99%以上的考試對象,只是針對那不足1%的害群之馬。但即使是這“1%”,也需用上“100%”的防控措施,以免其侵害絕大多數考生的利益公平。這樣做是必要的,更是值得的。

  作為“國考”之一的高考,如今率先實現了有效“技防”,不僅全國各地94%考場均裝上了攝像頭,考務各環節也強化技術監督,全部監考員也須像考生那樣施行違禁物品檢查。那麼,高考以外的其他“國字號”考試就不能實現“最嚴”嗎?恐怕“非不能也”。如高考試卷袋之外,今年加封防偽塑膠膜,違規拆啟將無法復原。這其實未必算高新科技,推廣普及至其他考試,應用於考試費更高的一些國考,都不是什麼難事。

  國考“技防”之餘,“人防”也顯緊要。試想雅思、託福、GRE、GMAT等國際化考試,每年舉辦多次,每次全球同步,其防舞弊系統似乎罕有失守,難道全因其技術先進?作為成熟的考試體系,全體考務人員的職業操守乃其中一塊重要基石,他們從事考試工作的首要出發點無疑是保障考試進程公平公正,確保考生在試卷面前人人平等。當然,作為對多樣化人性的一種規制,相配套的考試法律也不能缺位示弱,對“考務作弊”的嚴處力度理應大過考試作弊,因為這樣的違法亂紀行為已構成對國家考試製度公信力的極大挑戰。

  高考年年數百萬考生,涉及數千萬家長,所有人都期待這是一場真正的高水準大賽;而高考之外各種類型的更多考生,也更期待每一次考試都是“費厄潑賴”,都能被稱為“最嚴考試”,甚至刷新“最嚴”紀錄。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