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導演了“高考提前收卷”的鬧劇?

時間:2012-06-11 10:26   來源:西安晚報

  8日上午,高考綜合科目考試臨近結束時,湖南省洞口縣九中考點信號員錯發信號,原定於11時30分的終考時間,結果在11時25分12秒敲響,導致考試提前4分48秒結束。目前,該事件已引起國家教育部的關注,湖南省教育廳及湖南省教育考試院相關負責人已趕赴洞口縣,就此事進行調查。(6月10日《長江日報》)

  對於洞口九中1050名考生來説,提前近5分鐘收卷意味著什麼?在分秒必爭的有形考場,他們將因此少做幾道題,少填幾十道答案。而在分分必得的無形賽場,他們已然先輸一步。無獨有偶,今年高考陜西榆林子洲縣第三中學考點,數學考試提前10分鐘響起收卷鈴聲,考場秩序一度混亂。儘管一分鐘後錯誤響鈴被糾正,但很多考生情緒已經受到影響。目前,洞口、榆林兩地均開展調查,表示會給考生和家長一個交代,洞口縣招生辦負責人更是表示“絕對不會叫考生吃虧”。

  如何能不叫考生吃虧,我們姑且拭目以待。不過,高考出錯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從以往相關部門處理結果來看,似乎總不能令社會輿論滿意。2009年高考期間,安徽省太湖縣一考場發生錯發答題卡事故,事後三名監考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分別受到黨紀、政紀處分,但在考生看來,這樣的問責無關痛癢,更無法改變高考結果。同年,甘肅省高考理綜卷第23題印刷不清晰,招生辦表示,除空白卷外,只要答題就按正確答案給分。這樣的處理方式也被質疑對有能力解題考生不公,戕害高考的競爭選拔性。

  有關部門的調查處理結果緣何難以服眾,原因大致有兩點。首先,高舉輕放,避重就輕。高考貴為中國第一考,其重要性和嚴肅性不言而喻,期間無論出現怎樣的過失,相關責任人必須受到嚴厲問責。然而,在現實中,高考出錯不乏其例,卻鮮見有人因玩忽職守而被問責,即使有,也只是記過之類的撓癢癢。同時,每每出錯,考生和家長最關心的是考試本身能否補救,但一些地方的處理意見對此並未涉及,無法挽回考生損失,自然不能令當事人滿意。

  其次,臨時起意,缺乏公信。目前,各地出臺的高考應急預案,往往只包括考生忘帶准考證、考生作弊等情況,並不包括考試出錯本身。每當事故發生,有關部門往往表現得比較狼狽,匆匆扮演滅火隊員的角色。補救措施都是臨時拍腦袋想出來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長官意志,存在極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有失公平公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一個完善的制度,需要有充分研判,針對突發情況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和應對措施。面對時有發生的高考事故,有必要由國家層面出臺統一規範的糾錯機制。糾錯機制應包含三個方面:一是事前預防,細化各個環節操作流程,通過嚴謹的制度設計,比如要求司鈴人員必須兩人以上,從而避免人為過失發生;二是事中應急,遇到提前響鈴、聽力磁帶不清等意外情況,給予適當延長考試時間的人性化措施。三是事後補救,對於工作人員漏報志願等場外因素,及時啟動問責糾錯預案,嚴懲失職人員,啟動“綠色通道”,最大限度維護考試權益。(張楓逸)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