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玉蘭勇護准考證看高考人文精神

時間:2012-06-11 10:37   來源:光明日報

  據《三峽晚報》日前報道,湖北宜都市二中女教師周玉蘭帶著659張准考證趕赴學校時,遇到劫匪,搏鬥中,周玉蘭頭部遭劫匪猛擊,鮮血噴涌而出,但她死死地護住那批准考證,以保證學生順利參加高考。周玉蘭勇護准考證的事跡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倘若准考證被搶走或毀壞,學生們可能進不了高考的考場,高考被耽誤。即便採取緊急補救措施補辦到位,考生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可能影響考試發揮。周玉蘭勇鬥歹徒,用自己的鮮血捍衛了學生的權益,這種敬業精神、這份對學生的愛與責任多麼可貴。 

  高考,象徵著一段特殊的文化歷史,承載著民眾對教育公平的渴求,對考生、家庭乃至社會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高考期間,我們應該努力為考生創造安心、安靜、安寧的考試環境,這不僅是家庭的期盼、學校的職責,更是全社會的使命。 

  事實上,每到高考時候,形式各異的護考、助考活動總會如期在各地同時展開,一時蔚為壯觀。今年,在湖北宜昌,500輛計程車捨棄正常經營收入參加“愛心送考”活動;在北京西城、朝陽等區縣,交通支隊對部分路段採取臨時交通管制措施,警車護送考卷到指定考場;在河南洛陽,第12屆計程車、公交車免費接送考生活動展開……

  高考期間,義務服務考生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一道文化景觀。這不是單純的考試崇拜,這裡面洋溢著助人愛人的情愫,流淌著無私奉獻的精神。高考既是考生進入高等學府的資格考試,也是檢驗全社會奉獻精神的人文考試。每個人都是這場考試的考生,每個考生又都是這場考試的監考。人們自覺地暫停大型文藝活動、自發地加入拒絕鳴笛的陣營、自動地捍衛參考學生的權益,出色地書寫著這份沒有文字的考卷,展示著人性中最可愛的一面。透過人們的行動,我們不難看出,在高考面前,我們的社會展現出了它最無私、最有奉獻精神的一面。而這樣集體性的自覺,也同樣出現在汶川地震、玉樹泥石流等關涉國家和人民利益的重大事件中,彰顯出中國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高考是對考生的考驗,也可以解讀為廣義的對社會的考驗。社會轉型期,我們還將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應該像對待每一次高考一樣,發揮無私奉獻的精神,自覺地承擔愛與責任,以每次考驗為階梯,向更成熟的文明社會邁進。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