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聚與臺北府城“中原遺韻臺灣風”第六站——臺北

時間:2010-01-27 10:37   來源:SRC-423

   走向臺北的心情是很特別的,因為臺北的原點和臺北的現在,都離不開中原人。


  臺北的前身——臺北府城,是來自河南臨潁的陳星聚所建;臺北如詩如畫的士林官邸,則源於上個世紀末期赴臺的河南大學人,河大人對現代臺灣有奠基的作用,其時隨蔣介石來臺的河大人有四百多位,當時臺灣已有的大學生總共也不過五百餘人。


  走進臺北,除了霓虹閃爍下的招牌下多了些漢字繁體字,你不會覺得和鄭州和洛陽和開封有多大區別,因為這些字眼時不時會撞進你視覺。


  在臺北就餐,更讓你覺出濃濃的鄉情。2009年12月14日晚,原本約三五個臺灣老鄉相聚,不成想,聽説老家來了人,一下子到了十幾個,一桌飯拆成了兩三桌,觥籌交錯間,讓你體會到家的感覺。


  臺北市位於臺灣本島北部臺北盆地核心,臺北盆地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之活動區域,也稱為“艋舺”,是平埔族語的音譯。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清政府在臺灣置天興、萬年二縣,臺北盆地屬天興縣所轄。


  清康熙四十七年(西元1708年),從泉州“洛陽橋”邊遷移到臺灣的陳賴章率眾開墾臺北盆地的大佳臘平原,高山族同胞願意將土地讓給他們,更多“洛陽橋”邊的泉州移民被吸引到臺北。


  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清政府在臺灣增設淡水廳,現在的臺北市區歸淡水廳所轄,河南沁陽人曹謹當時曾在淡水廳任過職。


  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清政府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設“臺北府”于艋舺,自此,“臺北”一詞正式出現,其時,它實際泛指臺灣北部地區。


  清光緒五年,臺北知府、河南臨潁人陳星聚,選擇現在的中正區一帶建臺北府城,臺北市逐漸發展出以府城(今中正區)為政教中心的都市。
   
  水田裏,陳星聚修建了臺北府城
  
  臺北人都知道中原,但很多不太了解臺北的歷史,無奈,上網查詢,得知在臺北艋胛和大稻埕之間,是繼艋舺和大稻埕之後發展的市區。告知陪同的臺灣老鄉,恍然大悟。一到府城,就看到了重熙門,也稱小南門,有“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


  站在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與愛國西路交會路口小南門下,站在現代化的街上,思接千載,千年一瞬,似乎看到了一部波瀾壯闊的遷徙史。


  從一千七百年前,到現在,中原,臺灣,似乎只是時空的轉換,不變的,是古老的中原文化,赭紅色城墻烘托的小南門,熙來攘往的街道上,臺灣人、中原人,中原人,臺灣人,交匯相融,不分你我。


  臺北府城,與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有關,這個事件叫“牡丹社事件”。其時,日本人藉口向中國臺灣的牡丹社出兵,對臺灣進行侵略戰爭。牡丹社事件後(1874年),清政府覺得有必要在臺灣應付來自北方的國防威脅,於是經沈葆楨兩度奏議,獲准設置臺北府和築城。


  臺北府第一任知府,是來自江蘇的林達泉。他于光緒四年(西元1878年)到臺北,7個月後就在臺北去世了。繼林達泉成為臺北知府的,是原任中路撫番同知的河南臨潁人陳星聚,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任臺北知府。只不過當時知府駐地在竹塹(新竹),光緒五年實行淡水、新竹分治,陳星聚正式到臺北就任。


  陳星聚到臺北開府後,馬上著手籌建臺北新府城,按照規劃,新府城的城基和街道位置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的一片水田裏。陳星聚用了很多辦法來堅固根基,但籌捐經費不是一容易的事,工匠和材料也不能在本地取得,因此陳星聚先規劃衙署和公共建築的工事,築城工程暫時停止。


  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岑毓英擔任福建巡撫後,對陳星聚給予了有力支援,大大加速了臺北府城的修建進程。陳星聚按北方城市棋盤狀的傳統規制,將城基略轉向東北旋十三度,使城內中心軸線對準大屯火山群第一高峰七星山。同時,他還從戰略角度,建議城門門洞倣北方城市,以條石作弧形拱券,確保堅固。


  光緒八年(1882)一月,臺北府城建設工程正式動工。經過陳星聚等人兩年多的辛苦經營,臺北府城于光緒十年(1884)十一月竣工。建成後的臺北府城略呈長方形,南北長412丈(1236米),東西寬340丈(1020米),城墻高1丈8尺,厚1丈2尺。城墻外側以條狀青石砌成,內側為磚,中間夯以土砂細石。府城設城門5座,北門面向京城,曰承恩門,意為“承接皇恩”之意。東南西三門分別曰景福門、麗正門、寶成門,另有小南門曰重熙門。臺北府城的修建,為其後抗擊法軍的入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臺北城是臺灣史上唯一一座全部用石條所建的石城,也是唯一的長方形城池,更是清代最後一座風水石城。

          
  實際上,這座用石材建起的城池,真正存在的時間不到20年。1900年,臺北府城城墻就被侵佔日軍拆除絕大部分,僅留下四座城門(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1966年,臺灣當局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小南門改建成完全不同的建築風格,原貌大失,只有北門還保存原樣。
   
  依託石城,陳星聚保衛了臺北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


  往事如煙,來來往往的臺北人,在為生計、幸福、未來打拼時,沒有多少人會注意到,在他們美麗的城市裏,曾經有過的拼搏、艱辛;也沒有多少人會想到,他們腳下的這方土地上,留下了多少先行者的白骨。漳州人、泉州人、所有與中原直接、間接聯繫著的南遷的人們,是他們累積了今天的臺北。往事並不如煙,歷史用它的公正留下了這些人的影子。


  如果説曹謹創造了高雄的河南驕傲的話,那麼,陳星聚實際上創造了臺北的中原驕傲。


  創建府城,是一項深謀遠慮之舉。後來,事實證明了這一決策的正確性。


  光緒九年(西元1883年)12月,中法戰爭正式爆發,清廷失。1884年5月,李鴻章與法國侵略者簽訂了《中法簡明條約》,給法國侵略者以各種特權。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一個月後,法國侵略者一方面進行軍事挑釁,一方面誣衊清政府不執行條約,開始對臺灣進行挑釁。


  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10月,法國殖民軍佔領基隆後,氣焰更加囂張,一方面集中兵力攻打臺北之門戶淡水,一方面派兵攻打臺北。面對不可一世的法軍,年已六十八歲的陳星聚義憤填膺,無所畏懼,決心與臺北共存亡。他讓妻子、兒女坐守在後花園水井旁邊,準備城破後全家投井殉國,他本人則日夜守在海防前線,激勵士氣,督戰指揮,英勇抗擊法國侵略軍,幾次擊退自基隆向臺北進犯的法軍,保住了臺北。這一戰共殺敵300余人,俘獲14人,法軍再不敢上岸。


  但這一勝利,卻沒有給他帶來勝利的喜悅,清朝政府在鎮南關大捷之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條約》,這使他十分氣憤,加上積勞成疾,背上毒疽發作,心情憂鬱,陳星聚從此一臥不起,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夏,病勢加重而逝,終年68歲。


  陳星聚病逝後,整個臺北為之震動,清廷為表彰他的功德,追封他為三品道臺,“御賜祭葬如例”。作為一位勤政、愛民、清廉、愛國的民族英雄,陳星聚的名字永遠刻在了閩臺大地,臺北為其修建了“陳公祠”,年年追祀。連橫在《臺灣通史》中還專門立傳。


  陳星聚逝世後不久,其部屬及家人將其遺體渡海至福建,又輾轉運至故里臨潁臺陳鄉陳村。陳星聚墓園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西元1885年),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落成。


  如今的漯河臨潁,有陳星聚紀念館及其墳墓。僅去年,海峽兩岸數千人在這裡為他舉辦了隆重的祭拜活動。(河南省臺辦)

分享到:
編輯:宿靜

圖片

圖片推薦

    要聞

    兩岸情

    各地涉臺活動

    文化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