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擔竿中原挑到臺挑盡歷代風雲史彎直彎直竹擔竿堅韌堅韌毋會斷這係客人種草魂千古不變客家魂軟硬軟硬竹擔竿紮實紮實毋會斷這係客人種草魂代代相傳萬古流芳這首《一枝擔竿》,唱出了客家人遷徙的艱難,也唱出了客家人的品性。正是因為這種韌性和精神,客家人一路走來,靠著一枝擔竿走出了自己的天地,從中原到皖南到贛州到閩西到臺灣;從一無所有、顛沛流離,追尋著溫馨的家、安穩的窩。這個過程,是血、是淚、是災難和死亡鋪成的。
依著祖上的遷徙經驗,客家人在臺灣發現了下淡水溪處的一塊尚未開發的平原,他們開始南下。他們首先到達的地方是濫濫莊,也就是現在的屏東萬丹鄉四維村,後來他們又沿著東港溪往上游遷移,依次到達竹田、內埔,再到萬巒。然後,北上的到麟洛、長治,南下的到佳冬、新埤,到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在如今的高雄與屏東之間,客家人的組織已有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的規模。
從臺灣回到中原,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裏,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展開臺灣地圖,仔細端詳。循著歷史的記載,我找到客家人來臺的路線:由臺南,向南到高雄、屏東,向北到嘉義、苗栗、新竹、臺北,向東到達花蓮。當我漸次把這樣的路線大概勾出,不自覺地感覺到陣陣酸澀。
孤懸大海、人煙稀少、荊棘遍佈、滿目荒涼,這是一片之前少有人涉足的地方,但一枝擔竿,使客家人選擇了這裡,並在這裡紮下了根。
從今天開始,我將循著他們遷徙的路線,首先走進高雄縣與屏東縣之間的客家密集區。
和大陸不同,臺灣是縣管市,比如高雄市歸高雄縣管,而屏東市歸屏東縣管。所以,要介紹臺灣的風物,以縣表述可能更為方便。
六堆本是客家準軍事組織
從臺南出來,走高速,經個把小時,下高速,一股濃濃的客家味兒便撲面而來——客家菜、客家擂茶、客家陶藝、客家風情園,觸目所及,都是與客家有關的物事。我知道,我來到了客家的聚居區,這個地方就是臺灣最有代表性的客家聚居區——六堆。
在如今高雄和屏東之間的一些客家人,被稱為“六堆”客家人。六堆是一個歷史名詞,它銘記了一個時代客家人的處境。
清朝初年,施瑯平臺之後,一部分蕉嶺和梅縣出身的士兵,被清政府安置在濫濫莊,就是現在的屏東縣萬丹鄉四維村從事墾荒,後來,他們又沿著麟洛河往上游走,發現了竹田、萬巒、內埔、麟洛、長治等一帶叢林,進行開墾。很短時間內,便形成了十三大莊、六十四小莊,這成為六堆的基礎。
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三月,從福建漳州到臺灣的鄭成功部屬朱一貴聯合廣東客家人杜君英起兵反清,很快攻下了臺南府,短短七天時間內,幾乎全臺都陷入朱一貴之手。朱一貴開進臺灣府城後,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和杜君英之間發生了內訌,致使閩南人與客家人自相殘殺,最後,客家人逃回客莊求援。為了保衛家園、維護身家性命,他們相約在內埔天后宮,自發組成先鋒、中心、前、後、左、右六隊兵馬,協助清政府平叛。
亂事平定後,清廷感於客家人的忠義勇敢,特敕建“忠義亭”于竹田鄉西勢村,以奉祀先烈英靈。民間為紀念“六隊”犧牲的勇士,為他們建起“六堆”義冢。從此,“六隊”被稱為“六堆”,“忠義祠”成為“六堆”客家人之精神堡壘,“六堆”也成了臺灣規模最為龐大之民間自發性自治、自衛組織。所以,在“六堆”部落興建的隘門(客家人稱作柵門,為防禦性建築)上,清廷都曾封賜“褒忠”、“懷忠”以為表彰。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日本入侵臺灣,“六堆”人同樣敢於擔當,奮起反抗,死傷無數,尤其在長治火燒莊一役,“六堆”精英犧牲殆盡,其英勇悲壯之舉,成為客家人硬頸精神的典型。如今,“六堆”已不是一個行政區域,而是同族在精神上的認同感,因為語言、風俗習慣相同,200多年來,敦親睦族,禍福與共,團結協作,始終不變。
各堆尋源,很有文化味兒。如麟洛鄉開莊大約在西元1689年間,最初由嘉應州人徐俊良從濫濫莊溯麟洛河來到麟洛,發現大龜很多,就以“有龜必有麟”、“麟趾呈祥”,取名為“麟落”,後改稱“麟洛”。長治的命名更代表了客家人的心意,“長治久安”。後堆開莊大約在西元1689年間,據説內埔原為廣東移民開拓,後向外開拓,就把先前開闢的地方稱為“內埔”,它實際是六堆的政治、經濟中心。中堆當時是以多竹林、水田而命名,大約在1698年,就已經有客家先民大規模前來開墾家園。
臺灣客家人能武更重文
千年之久,萬里關山,滄海茫茫;江山無限,難見舊時容;行雲過雁,日落寒山,只聽得半夜鐘響。來到六堆客家這裡,你不自覺會想起諸如此類的意境,這其實也是歷史。
六堆忠義祠是客家人忠義的固化表現,現在六堆的西勢莊。據説清政府原本想把忠義亭建在六堆客家發祥地的濫濫莊,但當時的濫濫莊客家人已遷移各處,就改在鄰近的西勢莊作為興建地點。其時,內埔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最初六堆各莊士紳代表起兵之前曾于內埔媽祖廟集會,決議成立義勇組織,所以應該把忠義祠建在內埔。為解決爭議,清政府就將內埔和西勢的土各取一斗,加以稱量,哪方重就定哪方。結果,西勢的土重一些,最後就確定西勢為忠義祠的興建地。西勢前瞻大武山,後繞麟洛河,是個風水寶地,而“洛河”分明就是中原洛陽的那個洛河,是客家人懷鄉的寄託。
忠義亭雖然沒建在內埔,但內埔義民議事起兵的媽祖廟成為一個有紀念意義的廟宇。有意味的是,被客家人視為神衹的媽祖廟邊建有昌黎祠,是為韓愈修建的,也是臺灣唯一一座祭拜“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的廟宇。昌黎祠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這裡修昌黎祠與內埔的客家祖先大多來自大陸嶺南有關。在嶺南,韓愈被尊稱為“嶺南師表”,因為韓愈曾被貶到潮州當刺史,任上韓愈提倡儒教、大力興學,對當地貢獻很大。為感念其恩德,不忘中華文化傳統,客家祖先遷移到臺灣後,便修建了昌黎祠紀念他。韓愈的生日是農曆九月初九,恰逢重陽節,因此,每年的這一天,昌黎祠都要舉辦祭典盛會。如今,昌黎祠內,有一張張挂在墻壁上的紅色祈福卡,每年只要到了考季,就會有許許多多的考生前來參拜,希望韓愈能帶來好運,考個好分數。
2009年12月19日,站在這個昌黎祠前,我們很是激動,因為我們看到了故鄉人。
在隔著山隔著海、離臺灣數千公里之外的中原,有一個地方叫孟縣,那是韓愈出生的地方。在如今的孟縣城西六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有韓愈墓,它北望太行,南臨黃河,墓冢高大,有磚石圍墻,翠柏蓊鬱,芳草萋萋,棗樹成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在政治上主張天下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唐憲宗時,曾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但他曾因進言佛骨一事,被貶袁州,即現在的江西宜春。任職袁州期間,韓愈政績卓越,並且培養了當時江西省的第一個狀元。現在的宜春秀江中有一沙洲,名為狀元洲,據説就是當年狀元讀書之處。宜春城中最高山頭建有狀元樓,宜春市區有昌黎路,也是為了紀念韓愈的特別功績。
一位名人,兩岸三處,同尊同祭,不為別的,是因為文脈相通,血脈相連。
資/料/鏈/接
六堆,原名“六隊”,是一個準軍事組織的名稱,創立於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當時,鄭成功部將朱一貴叛亂,為保衛家園,客家人相聚于屏東縣內埔天后宮,自發組成先鋒、中心、前、後、左、右六支民間義勇軍“隊”,主動幫助清廷平叛。
日本侵入臺灣後,六堆原有的組織被取代,功能失去,1897年,六堆正式解散。此後,六堆逐漸成為一種符號,象徵客家先民在臺灣敦親睦族、團結合作的精神。
目前六堆的位置大體是:先鋒堆在屏東萬巒鄉;中心堆在屏東竹田鄉;前堆在屏東長治、麟洛、九如圳寮、田寮、鹽埔七份仔等;後堆在屏東內埔;左堆在屏東新埤、佳冬;右堆在高雄美濃、六龜、杉林、旗山手巾寮和屏東高樹、裏港武洛等。
臺灣內埔媽祖廟,是六堆客家起事、成立組織的地方,與昌黎祠並列。
位於內埔媽祖廟旁的昌黎祠,是臺灣唯一一座祭拜韓愈的廟宇,建於清嘉慶八年(1803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如今,每年應考時,都會有考生到昌黎祠參拜,希望考個好成績。圖為昌黎祠裏的紅色祈福卡。(河南臺辦來稿 李紅軍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