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秀才郎;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央,蝦公毛蟹拜龍王,龍王腳下一蕊花,拿分阿妹轉外家,轉到外家笑哈哈……”
2009年12月19日中午,在高雄美濃鎮板條街林家板條鋪,10歲的客家女孩兒劉麗雪唱起客家山歌《月光光》。
小姑娘甜美的歌聲讓我想起三個月前的2009年9月7日,河南鄭州,在河南省政府籌拍的電視連續劇《客家人》開機儀式上,100名少年兒童合唱《月光光》,讓參加“中原大尋根”活動的全球客家人代表心潮澎湃。只不過,其時唱的《月光光》,是廣西賀州童聲: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口一張塘……”
不管是廣西、廣東,還是中原、臺灣;不管是劉麗雪一個人的獨唱,還是一百人的合唱;不管是飯店門前,還是華麗的現代化演奏廳,“月光光”是一樣的月光光,是客家人心中的月光光,只要唱起了它,再遠的距離也不是距離了。
劉麗雪還會吹笛子,她用笛子吹出的《月光光》和她甜美的歌聲一樣,道出了不盡的鄉情。
劉麗雪是利用週末來板條店裏幫媽媽的,雖然才十歲,但厚厚的一摞盤子對她已不是什麼問題。忙碌之餘,手邊不捨的,是印著方塊字的書本,沒有人訓責,沒有父母強求,一切都是自覺。“因為我是客家人的後代啊”,説到自己的聰明能幹,劉麗雪稚嫩的童聲透著調皮,也體現了客家子弟勤勞吃苦的品質。
美濃,臺灣客家文化重鎮
美濃,顧名思義,是美得濃濃的地方,實際上這樣説也名副其實。
三面環山,一面臨溪,山是那種濕潤的山,閒適而恬淡。沒有污染沒有工業沒有喧噪,走在山下,仿佛在詩境裏行走。
或許正是看中美濃的這一點兒,兩百多年前,來自廣東嘉應州,也就是現在廣東梅州的客家先民,在這裡停住了遷徙的腳步。當時,這裡還是荒草叢生的荒野,是這些客家先民,把荒地變成了良田,變成了美麗的詩,他們築起屋宇、街道、城樓,在這裡繁衍生息,過起耕讀傳家的生活。從那時起,他們不僅把客家文化保存在客家文物館中,還儘量保存在日常生活裏。如今,美濃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享譽中外。
“來,就是客”。美濃的路上,到處是這樣滾燙的話語,透著客家人的憨厚樸實。“來了?!”話不多,很實在。2009年12月18日到19日,我們到達時,美濃鎮正舉辦高雄縣客家文化節。在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大人孩子,熱熱鬧鬧地參與在活動中,那熱鬧勁兒宛若中原的年節。
一排排古樸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個中,間一些紅瓦建築,當地人把它叫“伙房”。這“伙房”不是中原當做廚房用的伙房,是指“一夥人”聚族共住的房子,也是家族“敬祖追遠”的中心。
美濃人的“伙房”大小不等,建築也各有特色,但不管是三合院還是四合院,“祖堂”是必有的,為祭祖之用。一千多年的時間,儘管歲月蹉跎,但客家人重視血脈的傳統沒有變。所以,祖堂對聯一般是左邊敘述祖先來自大陸何處,右邊敘述到臺灣後家族分佈于何處,清楚地交代出祖先遷徙的過程。
與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樣,美濃的客家人特別重視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美濃人對紙、字敬重有加,不隨便毀棄,全鎮僅“敬字亭”就有四處,專門用來“燒紙”祭拜祖先。敬字亭敬的是造字的倉頡和儒家創始人孔子。
東門樓是美濃鎮最具歷史價值的古跡之一,也是臺灣無城墻聚落中最大的城門樓,樓高三丈五,門楣上嵌有“大啟文明”匾額。崇尚知識、注重教育的客家人,還在四座柵門中的東柵門興建內樓,與臺灣屏東縣南大武山的“文筆峰”相望,希望子孫後代“金榜題名”,“文人輩出”。
美濃之美,還在人文。在美濃,有一個美麗而傷感的故事,和臺灣作家鐘理和有關。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這是臺灣鄉土作家鐘理和自傳體小説《原鄉人》裏的句子。2004年3月14日,在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曾飽含深情地朗誦。
鐘理和是客家人,他生在屏東,18歲遷居美濃,與美濃結有不解之緣。在美濃,鐘理和結識了同姓女子鐘臺妹,並與之相戀。但在當時的美濃,這是有悖于禮教的事情。因為這裡有個源自中原的傳統:同姓不能結婚。無奈之下,兩人決定回原鄉大陸,於是有了他的《奔逃》:
“在嘈雜聲中,船開出了港,高雄不見了!壽山也逐漸向後退,一點一點地遠了,遠了,中央山脈只有不規則的起伏。三小時後,臺灣島變成一條暗綠色的線,橫擺在東南一角。這條線越變越薄,越薄越模糊,終於在視野中隱逝,只剩下藍色的天空和藍色的海……
“我從父親的談話中知道,原鄉原本叫做‘中國’,原鄉人叫做‘中國人’。”鐘理和先生是臺灣鄉土文學奠基人之一,在臺灣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聲音代表了客家人的心聲,濃濃的鄉情、淡淡的憂傷、對於原鄉的思念、對於家國的憂慮,深深地融入到了美濃的山水、物事之中。
美濃,讓你疑似在中原
或許因為是文化大鎮,美濃讓你很容易産生懷舊的情結。老街道、老民居、老祠堂、老亭子、老店舖、老粗布,走在這裡,你仿佛走進了懷舊的隧道,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溫馨。在這裡,你要想找到中原,實在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單從美濃各個姓氏祖堂個性化的堂號,你便能感到脈動的中原,如林屋的“河堂西”,張屋的“河堂清”,李屋的“西堂隴”,黃屋的“夏堂江”、“雲堂”,劉屋的“城堂彭”,吳屋的“海堂渤”、“陵堂延”,等等。當你看到“河堂西”時,不要貿然去念,要按“右左中”的順序,念成西河堂,説明這家人姓林;同樣,看到“川堂潁”,要念成潁川堂,代表這家人可能姓鐘或姓陳。
實際上,在六堆的所有地域,都會給你似曾相識的感覺,看到這裡供奉的韓愈,你不可能不聯想到河南孟縣;看到供奉倉頡的敬字亭,你自然又會想到河南南樂、洛陽。
“六堆客家村位於屏東縣內埔鄉,是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大本營。在這裡談起客家族群的傳統,總是説‘耕讀傳家’,重文風,喜讀書,聽起來好像是古人的事。現在田不太需要耕了,教育水準也提高了,讀書也不那麼難了,可是他們還是愛提筆寫字,而且寫的字少見都市裏‘招財進寶’、‘戶納東西南北財’之類,多的是文氣。還有人把‘為善最樂’寫成春聯,貼在窗戶上。所以有人評價説,六堆客家村是唯一沒有銅臭瀰漫之地,是臺灣最後的香格里拉,客家人是把儒家文化實踐得最徹底的族群。‘坤元別墅’堪稱其代表,其實這是一座四合院式的普通老宅,主人自認為‘別墅’,主要是和大門上的兩行字有關。這兩行字是‘山水音清處士多,鶴鴻筆妙同文代’。大小門窗上貼的春聯更吸引人,什麼‘宜室宜家’、‘勤耕勤讀’、‘五世其昌’、‘春風得意’、‘和氣致祥’、‘福壽康寧’等,就連廚房門口,也貼了一幅‘廚香百味’。看來查去,找不到一個“富”啊“貴”啊的字眼。倒是有個‘貴客常臨’,主人解釋,進門者為客,旅遊者來了,就是‘貴客’。”這是省外僑辦宋全忠先生眼中有關六堆客家的印象。
實際上,美濃最有味的還有它的餐飲,它的飯菜。美濃有板條街,“林家板條”、“美味板條”,諸如此類,一街兩旁都是。板條是客家的招牌菜,類似于現在的米粉。板條店裏賣的不光是板條,還有白肉、釀豆腐、炒大腸、腌菜蘿蔔乾等。但要看這些菜的做法,你會不覺會心一笑,客家小炒,與中原飲食沒有多大區別嘛!再看看那五花肉、豆腐幹、魷魚絲、芹菜與姜末、醬油這些必備的調料做成的每道菜,在鄭州或是河南的很多飯店,也是常備菜!
“這裡的客家菜正宗!到臺灣這麼多天,這是我吃的最地道的客家菜。”陪同我採訪的河南商會會長、客家人黃小輝先生説。
資/料/鏈/接
六堆美濃莊
美濃,客家六堆之右堆所在地,因開墾之時經常煙霧瀰漫,故名“彌濃”,後稱美濃。
美濃鎮位於高雄縣中部偏東,地理位置特殊,東、北、西三面環山,中央為美綠平原,北倚美濃山群峰,主峰“月光山”海拔六百餘米,峰勢豐腴圓潤。清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右堆統領林豐山、林桂山兄弟率領本族40余人來到美濃,靈山腳下建立“開基伯公壇”,成為客家人開發美濃的始祖。美濃的好山好水,傳承孕育了豐富的客家文化,延續到現在,已有二百六十多年曆史。美濃鎮的居民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客家人,其食、衣、住、音樂,無一不顯現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為適應環境所表現出的智慧。如今,美濃以保存最完整的客家文化而聞名全臺,也因其客家文化的特色,成為臺灣客家文化重鎮,享譽中外。
2007年,廣東梅州初中畢業考試語文卷,就以“美濃”為試題,佔15分。
“來,就是客”,在高雄美濃鎮的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歡迎標語,透著客家人的好客和樸實。
客家“伙房”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地方,大家吃住在一起,體現了客家人同舟共濟的精神。一般是三合院或四合院,具有典型的中原民居特色。(河南省臺辦來稿 李紅軍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