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遵義市習水縣種一園火龍果富一方老百姓

2020-06-23 14: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習水縣紅心火龍果(圖片來源:遵義市臺辦)

  台灣網6月23日訊 一顆由臺灣引進的紅心火龍果在遵義市習水縣同民鎮開出脫貧花、結出致富果。

  臺資企業旺伯火龍果基地落戶後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按照習水縣提出的“全員參與、全域發展、全民共用”發展思路,圍繞“一圈三核三軸十景十鎮多星全域”全域旅遊佈局,植入臺灣精緻農業元素,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圍繞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在吃、住、行、遊、樂、購上做文章,打造成觀光農業和網紅打卡點,帶動當地種植紅心火龍果600余畝、紫秋葡萄50畝、黃金檸檬50畝,並對火龍果、檸檬進行深加工,讓村民變股東、資金變股金。

  就業扶貧 助農增收

  同民鎮鎮域中心為習水縣少有的千畝壩區平地,是習水西南的農業園區、果蔬重鎮、綠色之都、生態明珠,有著良好的地域和氣候優勢,非常適合種植果蔬,以前村民們在家就種點包谷等傳統農業,缺乏種植技術,收入微薄。

  2016年由習水縣委政府招商引資的臺資企業旺伯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在習水縣同民鎮同民村以每畝400元的租金流轉300畝土地用於種植紅心火龍果。據了解,該公司每年支付農民工工資100余萬元,土地流轉資金近20萬元,旺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入駐習水縣同民村,為該村脫貧攻堅注入新活力。

  走進同民鎮旺伯火龍果基地,果園裏火龍果枝條整齊地排列著,長勢喜人,工人們正在對火龍果進行日常管護,火龍果花競相開放。

  “我在這裡面做工已經三年多了,主要是帶工人,管理農場大大小小的事情,盡職盡責把本質的工作幹好,一個月的工資還是有兩千多,一年下來有兩三萬塊錢,家裏的開支以後就不愁了,置辦需要的物品也大膽了。”同民村貧困群眾袁緒先喜笑顏開的算起這筆經濟賬。

  旺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優先聘請貧困戶務工,拓寬了當地村民的增收渠道,每年帶動當地250戶農戶有工可做,解決40余戶困難群眾的長期就業,每年每人平均可增收近2萬元。火龍果成為了當地村民的“致富果”“搖錢樹”。

  産業扶貧 助農脫貧

  旺伯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的有機聯結,充分發揮各自的角色效應,互利共贏助推農民實現進壩就業掙薪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入股企業分股金的多重收入效應,實現了農業産業轉型升級,為民脫貧增收找到了新路子。

  在習水縣同民鎮勝利村新增的350畝火龍果基地,旺伯農業生態有限公司負責人廖先生正在指導村民移栽火龍果苗,現場一派繁忙的景象。

  廖先生告訴筆者:“脫貧攻堅全員參與,雖然我不是習水人,但是我更像習水人,在這裡安心發展農業,與村民們共同致富奔小康,你看我們這個基地的350畝火龍果基地,我們與鎮裏的合作社和村的大戶、農戶進行合作,我公司投入一定資金、免費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量産後按利潤進行分成,其實更多的是讓利農民,幫助他們與我一起走上致富道路”。

  村黨支部領導合作社合作開展工作,社員(農民)通過土地、資金等方式入社,合作社像“管家”一樣為經營主體對股金、土地等進行統一管理,解決農戶土地閒散,生産生産及銷售之間的難題。同時,農民將土地以流轉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參與務工,享受分紅,實現土地租金、勞務收入、盈利分紅、承包生産盈利等多渠道收入,讓農民成為大贏家。

  “合作社裏面流轉了(我)6畝地,6畝地就是2400塊錢,然後我在合作社裏面務工,70塊錢一天,再加上我年底的分紅,我一年在合作社的收入就有2萬多元。”同民鎮興隆村村民陳安貴如是説到。

  近年來,旺伯火龍果基地帶動同民鎮同民勝利村兩個村的農民1081戶5109人增收,戶均增收3000余元,120余農戶脫貧,通過參與壩區産業發展,壩區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5000元。

  據了解,習水旺伯農業生態有限公司,在該縣脫貧攻堅工作中,採取就業扶貧和産業扶貧的方式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于2019年榮獲遵義市“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表彰。 (台灣網遵義市臺辦通訊員 文江麗)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