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壯美中軸飽含古都風韻,崇文爭先彰顯時代氣象。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北京市東城區在新時代著力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區,正走出一條以文化為根基的城市創新發展新路。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雨兒衚同29號、30號院,到居民家裏察看,噓寒問暖。他表示,老城區改造要回應不同願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關部門要把工作做深做細,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援,共同幫助政府把為群眾辦的實事辦好。
2019年2月,臨近春節,北京城內年味漸濃,大街小巷張燈結綵,家家戶戶喜迎佳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前門東區,沿草廠四條衚同步行察看街巷風貌,聽取區域規劃建設、老城保護、疏解騰退、人居環境改善等情況介紹。在草廠四條衚同32號院,總書記高興地拿起一幅“福”字,親自貼到門上,給這裡的老街坊們拜年。
連日來,調研組行走在“正陽門下,金水橋邊”。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特別是全國文化中心核心承載區,北京市東城區自覺從“國之大者”高度認識和推動新時代首都發展,提出堅持“崇文爭先”,深刻理解“擦亮古都金名片”“做好文化大文章”對區域發展的巨大引領作用。調研組對這裡如何立足建設好國家中樞、千年古都、文化名城、人間畫卷和宜居福地,充分彰顯首都功能核心區作用的實踐探索進行了調研。
1.文在城中 文城一體
牌樓上飛檐鬥拱、雕梁畫棟,院落中青磚灰瓦、古韻盎然……調研組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看到,東城展區儼然一座精緻的“京城四合院”,觀眾在此親身探尋衚同深處的歷史記憶,沉浸式體驗文化“穿越”之旅。
在東城區調研,幹部群眾不約而同建議調研組到前門三里河走一走。青磚灰瓦間,一抹亮眼的紅色便是青雲衚同22號顏料會館,會館斜對面,是梅蘭芳先生早先常年居住的地方。
“今天在這兒近距離欣賞評劇名家的精彩演出,特別有味道。”觀眾李先生看完演出感嘆不已。從2021年7月起,東城區對顏料會館等一批會館舊址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會館有戲”惠民文化演出,讓百年會館煥發出新的魅力。
會館承載著多樣地域文化,是歷史留給東城獨特的文化遺産。調研組了解到,僅在前門東區,就坐落著37處會館舊址。在這裡,東城區對已經騰退修繕的會館實行“一館一策”“一館一品”精細化打磨,一個獨具京味文化特色的會館文化片區漸次清晰。
“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東城”,在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又是另一番景象。
時至今日,很多老北京人都還記得改革開放後北京城最好的電影院——大華電影院。多少小家庭的甜蜜回憶,就是從一張大華電影票開始的。如今,昔日的大華影院已經變身為一個綜合性表演藝術空間。
“區別於傳統的劇院,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是個新型集約藝術空間,適合所有表演類型。它的亮點,是能給觀眾帶來更具參與感、沉浸式的體驗。”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總經理李濱對調研組表示,“無處不戲劇”的理念,頗具東城風格。
漫步街頭,社區文化活動室、博物館、室外文化廣場、劇場、圖書館、電影院、實體書店鱗次櫛比,文化矩陣效應十分明顯。
近年來,東城區高位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發展,圍繞“十四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加強“文化東城”建設、加快“書香之城”建設、促進文商旅融合發展、推動文化金融發展出臺一系列相互關聯、互相促進的頂層設計,推動文化發展由扁平化走向立體化,使文化真正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
2.精雕細琢 浸潤民生
時隔數日再次回到前門大街,這次調研組要了解的是城市規劃給老百姓生活帶來怎樣的改善。沿著極具京味特色與現代活力的“老字號+國潮”步行街前行不到一公里,曾經消失在清朝末期的古三里河水系,如今以雨洪調蓄自迴圈的現代水景觀方式,重新呈現在市民面前,在草廠衚同群中再現出了古都“水穿街巷 庭前院落”的城市肌理。
這是東城區將復興歷史文化名城與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緊密結合,建設和諧宜居之都首善之區的生動寫照。
調研組了解到,通過申請式退租、恢復性修建和保護性修繕,老衚同正由“面”及“裏”重獲新生。
從小就生活在草廠四條衚同的75歲老人朱茂錦感慨,以前抬頭看見的是密密麻麻的電線,衚同瀰漫著廁所味,各家堆物堆料亂停車,用明火做飯。現在架空線入地了,抬頭又能看到首都天際線了;廁所“革命”了,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全年無味;衚同不停車了,廚房改用電了,讓人覺得安全舒心。
在東城區,老衚同精細化提升的腳步從未停下,由街巷向院落拓展延伸。2020年以來,通過自下而上、一院一策、針灸式的微整治方式,圍繞居民“廚、儲、衛、浴、光、晾、停、綠、行”等需求,東城區以繡花的功夫打造百餘個“美麗院落”,惠及近千戶居民。
小巷城市規劃師時亮對調研組介紹,“精緻東城”最重要的原則是貼近百姓生活、符合古城風貌,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隨著精緻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越來越多老街坊從“看著幹”變成“一起幹”。
想民之所想,政府“向前一步”主動治理,老城變美了,“12345市民訴求熱線的城市管理類案件比重也逐年下降,前門地區由2020年的60%降至2022年的30%”,前門街道工委書記關波對調研組説。
今年雨季,草廠頭條衚同6號院的楊先生撥打市民熱線,反映下水道反味問題。屬地接單後,召集專業人員第一時間勘查現場、測量尺寸,通過加裝井蓋返水彎頭,24小時內解決了居民糟心事。
隨著主體意識的增強,在街道和社區黨建引領下,老街坊們興起了參與社區大家庭自治共治的新風尚。
調研組一行還走進了一個居民小院議事廳,和大家共話垃圾分類這個關鍵小事。這天,家住草廠四條衚同的李洪盛大爺正在分享自己積極響應社區垃圾分類、垃圾不落地的號召,將自家小院打造成雨水回收利用、廚余垃圾堆肥的“零廢棄自迴圈生態院落”的做法,受到大家一致點讚。
在東城區豆腐池衚同,有一處古色古香的院子。在這裡,鼓樓中醫院默默為附近居民健康保駕護航了70多年。醫院古樸雅致,隨處都在傳播中醫文化理念。醫院樓頂被精巧打造為本草療愈園,候診大廳螢幕上正在播放健身“八段錦”,群眾渴了,還可以接一杯免費的養生代茶飲。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近年來,東城區加快推進中醫藥文化之城建設和中醫藥特色健康管理社區建設,推出“身邊的中醫專家”等中醫藥特色服務,不斷將“治未病”理念落實落細,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3.以文化人 培根鑄魂
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豐富厚重的紅色文化、特色鮮明的京味文化、蓬勃興起的創新文化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成果層出不窮。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文化引領高品質發展的規律性特徵愈發明顯。
2022年9月,東城諸多中小學不約而同以“文化”作為開學第一課的主題。“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展覽首次進入校園,北京二中師生一起體驗古都底蘊,助力中軸線申遺保護;史家實驗小學以“紅色傳承 立德鑄魂”為主題帶領學生走進北大紅樓,學習黨史知識。
在教育部等部門新近公佈的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中,北京基地近半在東城,且都與文化息息相關。一批批理論名家、文化名人、文博大師走進學校,以文化為紐帶,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寓于文化自信之中。
參與志願服務,也滿是文化味兒。
“一座座四合院組成了衚同,一條條衚同匯聚成了咱北京的老城。”史家衚同博物館講解員王子睿正在為參觀者講解著一個個充溢京味文化的展陳。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王子睿2015年第一次來到史家衚同博物館,就被深深吸引住了。2019年,已經成為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專業學生的王子睿選擇到博物館講解,參與志願服務。
據介紹,東城目前正在著力探索如何以“文化+”作為引擎,打通文化鏈與價值鏈的連接,實現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為文化産業插上騰飛的“金翅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服務中心日前落戶北京東城,它將重點探索文化金融産品和服務、文化與金融合作模式創新,著力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融資慢的問題。
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推進故宮、鐘鼓樓周邊等重點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開展城市水系、歷史建築和傳統四合院民居整體保護,重塑古都風貌,優化空間秩序。探索文物保護傳承利用模式,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和老字號創新發展。
夯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發展優勢,不斷優化提升“十分鐘文化圈”。用好東城文化發展研究院、“文化強國”協同推廣平臺東城工作站,持續推動文化宣傳展示、品牌聚合、交流互鑒。精心打造“大戲東望”“故宮以東”等文化名片,高水準辦好“北京文化論壇”,常態化抓好全國文明城區創建,爭創“全國文明典範城市”。
4.以文化引領高品質發展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蘊毀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調研組認為,不斷增強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深刻把握“都”與“城”內在邏輯,深刻認識“政治擔當”與“文化自覺”辯證統一關係,是東城區詮釋首善標準,讓文化“軟實力”成為發展的“硬支撐”,以文化引領區域高品質發展的內核。
啟示一:從文化維度,瞄定“看北京首先從政治上看”的首善標準。
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崇文爭先”首要詮釋的,是幹部群眾對黨的情感,是“紅墻意識”。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東城區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首都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特別是老城保護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從“講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深刻認識文化在首都的重要地位,並通過一系列實踐使之內化於心、外化于行。
同時,東城區在推動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始終注重統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東城區能得到鮮活的印證。
啟示二:用文化浸潤,行穩“我為群眾辦實事”的首善之治。
承古都之韻,繡出老衚同新生活;行首善之治,秀出老街坊新風尚。東城區以歷史文化傳承為牽引,將老城整體保護與城市更新和現代化發展有機融合,深入統籌老城的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産、生活、生態等各方面。既堅持保護為先,又強調用好減量手段,通過精細化改造為老城提升品質,讓老衚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
調研組了解到,用心用情滿足群眾期盼,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在這裡不是碎片化的,貫穿其中一條鮮明的主線是堅持保護傳承與更新發展有機統一,在“關鍵小事”中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以文化為紐帶,找到了高品質發展和群眾期盼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
啟示三:以文化為核,書寫高品質發展的首善答卷。
在發展中注重古都文化資源整合與內涵挖掘,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東城區深入推進“書香之城”“博物館之城”“非遺之城”“戲劇之城”建設,有力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高品質的文化産品、文化服務和富有創意的文化活動不斷涌現,著力豐富産業文化內涵,突出産品和服務的文化特徵、文化內涵,提升産業附加值、競爭力;著力增強文化消費魅力,優化制度環境、營商環境,創設與眾不同的文化體驗,促進和引領文化新需求,在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交融交織中,始終用文化的力量推動首善之區高品質發展。
群眾心中的好日子總離不開文化,要讓群眾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牛鼻子”就在文化。東城區準確把握文化這一時代機遇與區域發展機遇的內在聯繫,將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使文化建設成為提振幹部群眾精氣神的關鍵一招,實現了從“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深刻轉變,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為驅動的城市創新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