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持續管好通脹預期

2022-09-28 10:06: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作者:郭麗岩

  在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穩物價成效令人矚目,能夠取得如此成效與管理好通脹預期、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密不可分。物價穩則民生穩,是堅持底線思維,從容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衝擊,穩住國內基本盤的重要支撐。為此,我們要用足用好有利條件,持續管好通脹預期,著力穩定物價運作,努力鞏固宏觀經濟回升向好勢頭。

  管理好通脹預期有助於穩定經濟運作。管理好通貨膨脹預期是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工作。通貨膨脹預期是一種心理預期,並非真正的通貨膨脹,但它卻能夠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一旦投資者和消費者形成較強通脹預期,預先做好準備以避免通脹給自身造成損害,相關防範措施就可能推升資産價格,造成通脹螺旋式上升,從而影響經濟穩定運作。

  管理好通脹預期具有相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影響物價上漲的因素,既有內生因素,也有外部因素。通脹持續高企反映出某些國家經濟運作的短期問題與中長期矛盾相互交織,這種錯綜複雜性往往會強化民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例如,世紀疫情疊加極端天氣衝擊,全球糧食等農副産品的生産供應碰到一系列棘手難題,有的國家和地區遭遇數十年罕見的食品供應短缺甚至是糧荒,導致這些國家出現高通脹,不斷抬升通脹預期,通脹預期惡化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些國家通脹高企的程度和持續性。

  吸取其他經濟體忽視通脹預期管理從而加劇高通脹的教訓,我國對於管理通脹預期不能有絲毫鬆懈與麻痹。今年以來,美歐經濟體通貨膨脹率創出40年來的歷史高點,8月份美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為8.3%,歐元區達到9.1%。美歐經濟體的核心通脹率,即剔除食品和能源之外的CPI都超過了6%,這説明他們面臨的是衣、食、住、行價格普遍大幅上漲的全面通脹。當前美歐經濟體的高通脹,既與世紀疫情和地緣政治導致的國際供應鏈紊亂有關,也與此前美歐經濟體超寬鬆貨幣政策、不斷放寬通脹容忍度有密切關聯。

  全球高通脹背景下我國管好通脹預期的做法和經驗。保持物價平穩運作,是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之一。國際通脹持續高位運作,我國能夠穩住國內的物價總水準,是十分難得的宏觀經濟治理績效。2022年1—8月份,我國CPI上漲1.9%,與2021年持平,儘管受翹尾因素和不利天氣因素影響,三季度以來CPI月度同比增速略有抬升,但仍然控制在3%左右的合理區間溫和波動。而且,若剔除食品和能源,我國核心CPI一直處於1%左右的相對低位,與當前美歐經濟體面臨的全面通脹壓力截然不同。

  我國能夠穩住物價的主要原因和經驗,就是強化糧食安全保障、提升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能力,切實管理好通脹預期。一是我國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科學把握政策力度、節奏和重點,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注重精準有效可持續,能夠有效避免資産泡沫等負面效應。二是我國全力以赴穩住糧食基本盤。我國糧食産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做到了穀物基本自給和口糧絕對安全。壓實各地“米袋子”和“菜籃子”主體負責制,持續強化糧油、蔬果、肉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供應保障。三是針對不同初級産品市場結構和價格機制的差異,強化供給和需求雙向調節,壓實各部門、地方和企業保供穩價責任,有力維護了産業鏈供應鏈穩定運作。尤其是以煤炭為“錨”做好能源保供穩價,有序釋放煤炭優質産能,健全煤炭産供儲銷體系,完善煤電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市場預期管理。四是加大對困難群眾物價補貼力度,切實穩定低收入群體的通脹預期。我國的價格補貼聯動機制于2011年建立,經歷2014年、2016年和2021年三次修改,機制越來越完善,能夠保障與物價上漲聯動的價格臨時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位。2022年8月國務院宣佈擴大保障範圍、降低啟動條件,切實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未來管好通脹預期和穩定物價運作仍面臨挑戰。客觀而言,我國在穩物價方面也面臨一定壓力,主要是國際輸入性通脹壓力和國內部分食品的結構性上漲壓力。

  一方面,我國需要時刻繃緊積極應對輸入性通脹壓力這根“弦”。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等因素疊加交織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創下歷史高點,儘管近期價格有所回調,但部分品種仍在高位運作。全球流動性環境、主要經濟體幣值變化較快,世界經濟恢復呈現分化態勢,國際油氣、糧食等供應缺口仍然較大,地緣政治持續發酵。我國部分初級産品的外採率短期內難以下降,一些“兩頭在外”的行業企業容易遭受價格異常波動的衝擊。

  另一方面,我國需要做足常態化應對不利天氣或突發事件的準備。近年來,農副産品“集中生産、全國銷售”的大流通模式已成常態。例如,蔬菜産量排前12的省份,産量合計超過全國的74%,前兩位的産量大省佔全國的20%。物資運輸半徑明顯擴大,不但提高了流通成本,還使得放大價格信號的環節增多,容易導致價格波動加大。特別是遇到不利天氣、自然災害,供求平衡可能被打破,短期內的結構性、區域性失衡問題容易暴露,從而抬升食品上漲的結構性壓力。

  用足用好有利條件,持續管好通脹預期穩定物價運作。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全面擴大對外開放。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供求匹配關係總體穩定,共同維護國際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對全球經濟恢復起到拉動和穩定作用。我國保障物價平穩運作的有利條件在增多,要因勢利導,持續管理好通脹預期,進一步夯實國內穩物價的基礎,同時為穩定全球通脹預期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宏觀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調控手段豐富。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跨境資金流動穩定性增強,應對外部複雜變化的能力得到強化。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援,用好政策性銀行新增信貸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內需潛力,促進産銷銜接、供需暢通,從而增強穩物價的內生機制。

  産業鏈韌性足,市場抗風險能力增強。我國擁有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産業體系優勢,聚焦提高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國際競爭力,暢通交通物流,優化國內産業鏈佈局,尤其是支援中西部地區改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有助於增強自身抗衝擊能力和衝擊後修復能力,從而減少供應鏈紊亂對相關産業和市場的影響,為穩定上下游價格運作創造良好環境。

  強化針對重點行業和特殊群體兜底保障。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通過穩市場主體保就業,落實落細紓困助企政策,確保政策應享盡享、應享速享。同時,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準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做到應保盡保、應補盡補。

  針對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不斷提升預警和應急能力。健全不利天氣及潛在風險預警機制,針對不同衝擊情景做好壓力測試,制定生産、供應、儲備、銷售、加工全鏈條常態化應對預案。強化國內市場跨區調運和餘缺互濟,靈活精準運用各級各類儲備進行市場調節。同時,懲戒串通漲價、哄抬價格、散佈漲價謠言等違法行為,引導企業有序競爭與居民理性消費。(郭麗岩)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