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讀懂端牢中國飯碗的信心和底氣

2022-09-28 10:3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馮丹娃(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

  糧穩天下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回望歷史,從1947年第一批榮轉軍人開赴北大荒,75年來,數十萬拓荒者在廣袤的黑土地上戰天鬥地,用赤誠的信念和勤奮的雙手鑄就了北大荒精神,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的糧食生産之路。進入新時代以來,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北大荒人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殷殷囑託,始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作為己任,如今已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産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為中國人端牢飯碗作出了重大貢獻。

  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轉變,折射出中國農業的巨大發展。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充分認識“糧食生産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讀懂大國糧倉日益豐實背後的“密碼”,不斷增強端牢中國飯碗的信心和底氣。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耕地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耕地保護法律制度體系之網越織越密,一系列“長牙齒”的硬措施頒布實施,為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提供堅實保障。同時,我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重要抓手,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産穩産的優質良田,為保障我國糧食産能奠定堅實基礎。全國多地推行田長制,以分級聯動全覆蓋的耕地保護網格化監管,全面壓實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責任。

  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加大力度改造建設大中型灌區,夯實糧食安全的水利基礎。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持續高溫少雨,持續時間長、範圍廣、強度大。旱情發生後,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基層幹部以及農民立即行動。廣大幹部群眾堅守在抗旱一線,引江水、提湖水、調庫水;各地農業技術人員就田間管理開展指導,以水調溫、改種補種,與旱情展開拉鋸戰。今年的旱情也是對我國糧食産能的一次壓力測試,多年來,我國南方主要糧食産區推廣種植耐高溫特性的水稻品種,有效降低了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産的影響。可以説,我們用良種和良田穩住了基礎,用科技和服務搶回了産量。事實證明,我國有措施、有能力確保糧食穩産增産。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端牢中國飯碗,就必須攥緊中國種子,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放眼世界,面對世紀疫情疊加百年變局,保障種源自主可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要以創新鏈建設為抓手,推動我國種業高品質發展,集中力量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等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96個制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幹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

  保障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還必須回答好誰來種地的問題。為了讓農民種糧能獲利、多得利,我們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通過價格支援穩預期、收入補貼保成本、保險擴面降風險、經營服務增收益,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産省産糧大縣全覆蓋;同時,積極發揮種糧大戶規模經營優勢,加快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更為重要的是,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全國一盤棋”,推動糧食主産區、主銷區、産銷平衡區既保面積又保産量,堅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共同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