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全年再融資逾3千億

2009-12-28 08:32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年終歲末,盤點及透析一年來資本市場再融資這一重要功能的表現是不可或缺之事。在經歷全球金融海嘯的“洗禮”後,“熬過寒冬”的國內上市公司2009年繼續釋放其再融資需求。據本報數據統計,通過增發、配股、可轉債、分離債等方式,滬深上市公司2009年再融資額度達到3020億元,繼2007年(3560.49億)、2008年(3127.66億)後再度突破三千億大關,“高昂”的再融資熱情得以繼續保持。

  方式 增發融資最受捧 

  在2009年中,增發依舊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再融資手段。統計發現,今年126家實施增發的上市公司募資資金總額共計2837.42億元,佔全部融資總額比例高達93.95%,增發融資額與2008年度(2278.11億元)相比也增長約560億元。在這其中,實施定向增發的上市公司多達112家,累計融資額為2575.73億元;另有14家上市公司借道公開增發募資261.69億元。

  而與增發受到熱捧不同,配股、可轉債、分離債等融資方式今年則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上市公司“冷遇”。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配股、可轉債、分離債融資額分別為105.97億元、46.61億元和30億元,三項融資較2008年均有減少。其中,由於今年僅有四川長虹一家成功發行分離債,這使得上市公司分離債融資額較去年驟減602.85億元,這也是導致今年上市公司整體再融資規模較去年同比減少的主因。

  分析人士稱,上市公司對於再融資方式的選擇往往從融資成本、實施難易等多方面進行考慮。首先,可轉債、分離債均屬債券融資,資金來源通常比銀行信貸穩定,融資期限也較長。但與股權融資相比,由於其融資成本較高且具有到期轉股不確定等風險,因此上市公司普遍較少採取債券融資。而在股權融資中,公開增發和配股均需要全體投資者參與,在融資額不確定的同時,上市公司該項融資舉動也往往被中小股民冠以“圈錢”的嫌疑,基於此,向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大股東進行定向增發也便成為上市公司最為“追捧”的再融資方式,也較易被市場所接受。

  而從各個公司增發融資規模來看,今年增發融資規模超50億元的公司有17家,增發融資規模在10億元至50億元的公司有46家,增發融資規模在10億元以下的公司有63家。

  規律 融資高點在歲末

  從月度融資額來看,上市公司在今年11月和12月再融資完成規模最大。

  數據顯示,在今年1-7月無公司完成配股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每月再融資完成額基本在100億元-200億元範圍內浮動(因可轉債、分離債在2009年度融資佔整體比重較少,故將其剔除),每月涉及公司也在10家左右。此後,隨著上級監管部門審批提速,再融資完成額也穩步提升,其中今年11月和12月單月融資額分別升至467.53億元和429.17億元,繼2008年1月(522億元)後再度邁入400億大關,除增發外,配股融資在這兩月中則分別“貢獻”了52.8億元和30.1億元。

  有意思的是,上市公司再融資完成額的高點似乎與股指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如今年8月完成再融資348.2億(單月排名第三),而上證指數也正是在當月創下今年以來最高點;而今年11月、12月上市公司完成高融資額背後,其對應的也是今年股指的次高點(上證指數)或最高點(深證成指)。而這一規律在2008年中也有一定體現:在去年1月再融資額度達到522億元時,上證指數當月也正位於從“6124點”下跌後反彈的次高點。

  “上述關聯性應該不僅僅是巧合。”有分析人士表示,從以往經驗來看,監管部門對各公司再融資事宜的核準與上市公司再融資完成時點間隔較小,因此單月再融資完成規模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監管部門對再融資的放行力度,而股指的高低或是監管部門考慮的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從推出再融資預案到最終完成往往經過半年至一年左右時間,因此今年完成的再融資大多反映的是上市公司去年或今年初的融資計劃。

  而從增發預案披露情況來看,今年以來已有293家公司推出增發方案,經過分析不難發現,上市公司對再融資推出時機的選擇與股指也存在正相關關係。在今年1月至7月股指單邊上漲時,推出增發方案的上市公司家數也從1月的5家逐漸增加至7月的40家,隨後股指高位震蕩後,8月-12月推出增發預案的公司數量則開始在30家至40家徘徊。  

  主角 金融、地産愛“吸金”

  儘管今年以來上市公司整體再融資規模達到3020億元,但由於其中有逾40家公司是直接利用增發方式收購大股東等相關方資産,因此上市公司2009年通過再融資實際募得“真金白銀”數額為1460億元。而上市公司中對資金“渴求”比較強烈的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産、機械設備、交通運輸等行業,其中金融、地産更是“絕對大頭”。

  統計發現,儘管金融行業今年僅有4家公司完成再融資,但其281.27億元的現金募資額則在各行業中位居首位,這其中包括浦發銀行定向增發融資150億元以及國元證券公開增發融資99億元。

  同時,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回暖,對資金最為依賴的房地産公司也借機大肆募資。今年12家完成定向增發的地産企業中,除嘉凱城、順發恒業等6家公司利用增發實現借殼上市外,其餘6家房企則通過增發融得210.9億元現金。其中,保利地産、首開股份和金地集團的融資額分別為80億元、47.46億元和42.36億元。

  此外,機械設備行業也對現金募資“偏愛有加”,行業內24家完成增發的上市公司中有多達17家選擇現金融資,扣除發行費用後所募現金額也達到175.3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除通過再融資實現自身做大做強外,再融資尤其是定向增發,已成為上市公司進行並購重組的主要橋梁。作為今年A股市場中最大一單再融資,長江電力通過定向增發(融資201.35億元)、承接債務(約500億元)和現金支付的方式向控股股東中國三峽總公司收購三峽工程9#至26#共18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合計裝機容量為126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及對應的大壩、發電廠房、共用發電設施主體發電資産等總評估值為1073.15億元的相關資産,並由此實現整體上市。無獨有偶,攀鋼鋼釩也同時借道定向增發當時換股吸收合併攀渝鈦業和長城股份,完成了攀鋼集團的整體上市計劃。

  而整體上市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提振作用,在徐工機械處也得到了良好體現。在通過向控股股東定向發行逾3.2億股購買其擁有的重型公司及相關的工程機械類經營資産並完成整體上市後,徐工機械預計今年凈利潤約15.8億左右,較去年同期增長逾13倍,擬注資産對上市公司的“業績貢獻”可謂立竿見影。此外,華僑城、振華重工等公司也通過增發收購了大股東的優質核心資産,為公司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分析人士稱,儘管部分投資者對再融資尤其公開增發存在“抵觸情緒”,但從此前中國船舶、東方電氣通過定向增發進行並購重組的成功先例中不難看出,只要是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有利、能夠提振公司業績的再融資方案市場都會對此認可,投資者也會全力支援。但其同時強調稱,上市公司在決定再融資時理應慎重考慮市場以及投資者的感受,而再融資實施後則應通過加大分紅力度的方式來回饋中小股民,在遵循良性發展的同時真正實現“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記者 徐銳)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