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迪拜危機看中國居民資産配置的不合理

2009-12-16 08:32     來源:新京報     編輯:胡珊珊
  年底投資者中間的兩大話題,一個是迪拜的債務危機,另一個就是市場的風格轉換。前者告訴我們一個事情,過度依賴房地産不是好事,資産泡沫來得快,消退得也快,而在A股市場上,中小盤股漲了大半年,現在看來,大盤股的啟動可能也為時不遠,風格轉換也快逼近了。

  其實兩者中間還是有一些共同的邏輯的,就是投資者對於經濟還存有憂慮。比如在迪拜債務危機中,海外投資者擔憂金融危機余波未了,而在國內,投資者擔心中國沒有完成去産能化,也沒有加快産業轉型等等。

  不過這中間提醒了投資者,不要看漲得兇的就一味買進,即使看不清後市,配置還是很重要。

  比如在國內股市很紅火,但樓市比股市更紅火的時候,個人投資者的主要渠道是股市和樓市,在今年看來,投資樓市的回報無疑是超過了股市的。

  北京的很多樓盤其價格都較年初的低點翻番,而且,投資地産還是杠桿交易,某君每平米1.4萬的房子1.7萬賣出,算下來回報同樣超過100%。而在股市上,翻番或者翻兩番的股票也不是沒有,不過找到這種股票的難度要大得多。

  當然,在資産價格上漲的背後,我們還能找到更深刻的宏觀經濟邏輯。資産價格的泡沫似乎是沒有辦法抑制的,比如房價,錢太多,樓太少,加上新建項目開工不足等等,從更大的範圍看,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本幣升值的趨勢,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流動都是促使資産價格上漲的原因,這是長期來看難以避免的。

  但在年初,有這種覺悟的人恐怕不多,誰知道樓市會在小幅下跌之後價格快速超過2007年的高點呢?當然事後的邏輯大家都説得通,但在當時卻是看不分明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説明資産配置的重要性。

  再看看股市,中小盤股的漲幅最近半年來一直很驚人,而大盤股則遲遲沒有啟動。從配置的角度看,投資者是不是也該在低估值的大盤股上適當地進一點?又比如在現在的格局下,QDII基金是不是有更大的投資機會?如果仔細分析,雖然不能得出誰的收益率會更好的確切結論,但大概給出一個資産配置的範圍是不成問題的。(吳敏)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