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厘清暢銷書的14條謬論
關於暢銷書(以及出版),我們往往會信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
正是這些理論禁錮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的認知,使我們與暢銷書天人永隔。
請注意!
你所信奉的那些理論,很可能都是謬論!
本章選出最常見、最有代表性、也是危害最大的14條謬論,逐一進行論述。
謬論1:能不能暢銷,編輯不知道
正解:暢銷書有其變數,即不可預測的部分;但也有其常量,即編輯可以掌控的部分。且後者佔絕對比例。
常聽業內人士説,圖書出版業最難預測,有時你看好的重磅作品卻表現平平,不留意的作品反而一路暢銷。
日本著名暢銷書推手井狩春男對“暢銷書不可測論”十分不以為然。在《這書要賣100萬:暢銷書經驗法則100例》中,他寫道:“有人公開指出‘出版業變化無常,難以捉摸’云云,我覺得這種觀念不可取;即使變化無常也存在必勝的法則,這就是我想説的暢銷書方程式!”“推動暢銷書的編輯都有一個共同特性:他們既能徹底分析暢銷書為何暢銷,也不會浪費時間自困愁城。”
如果我們把圖書當成商品來討論的話(事實上,圖書在擁有文化屬性的同時,的確也擁有商品屬性,而暢銷書更突出商品屬性),那麼圖書編輯製作過程就是在生産商品。你需要知道消費者(讀者)在哪,基數有多大,知道他們需要什麼、缺乏什麼,了解他們的消費心理,生産出合格的産品來,然後輔以高明的行銷,及時準確地抵達他們、影響他們、引領他們。
可惜的是,目前許多編輯只是“閉門造書”,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做選題,並不了解市場和讀者。
所以才會有“暢銷書不可預測”這一謬論。
不可測論,其實是在掩飾自己與市場的隔膜、與讀者的疏離、以及行銷能力的匱乏。
我乾脆直説了吧,就是編輯自己無能,又不肯、不敢承認。
暢銷書有其變數,即不可預測的部分;但也有其常量,即編輯可以掌控的部分,且後者佔絕對比例。
斯賓塞約翰遜(《誰動了我的奶酪》作者)有個著名的問句:“如果你只寫自己想寫的書,而不是讀者想讀的,那你訴求的對像是自己而非讀者,這樣怎會成功?”
把“寫”換成“編”,把作者換成編輯,這個問句同樣適用。
以讀者為導向,樹立暢銷書可以預測、可以評估的信心,按照運作規律去做,才有可能不斷地製作出暢銷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