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漫長旅程的開始
2005年6月,我在遙遠的英國倫敦,正為了一部紀錄片的海外外景拍攝而焦頭爛額,來不及吃早餐的我,饑腸轆轆,肚子咕咕叫個不停。但千里迢迢來到英國,我可不想隨便將就,所幸同行的工作人員跟我想法一致,大家決定先忍一忍,一起去找家好吃的飯店。在倫敦市區搜尋了大概20分鐘,看到百步外有家餐廳,雖然已過了午餐時間,卻依然人頭攢動。定睛一看,竟是一家“面吧”。
“面吧”?
在韓國都不常見的面館,竟然出現在英國倫敦的市中心,讓我覺得驚奇。走進“面吧”,驚奇感就更強烈了,東洋風情的裝修十分現代,氛圍極佳,菜單上寫滿了各式亞洲面條,英國人正別扭地使著筷子,認真吃著碗里的面條。他們似乎很了解“用筷子吃面條才正宗”的真諦,放棄了熟悉的叉子,使起了筷子,對他們來說可不是一般的辛苦。最讓我驚奇的是“面吧”內的擺設,桌子排成長長的一排,像個學生食堂。營業高峰期,不得不與陌生人面對面坐著吃面條。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眼前分明是摩登的都市風情,腦海里卻驀然浮現出中國農村大家庭圍坐成一桌吃飯的景象。對于重視私人空間的西方人來說,這樣的擺設很不合常規。盡管如此,店內用餐的英國人卻習以為常似的,與未曾謀面的陌生人面對面坐著,津津有味地吃著面條。看到這番景象,想到自己雖然身在異國,卻有能夠面對面一起吃飯的同伴,不禁心生感激之情。
“想吃點什麼?”就在我環顧“面吧”而走神的時候,店員向我走來。這位店員不僅長相帥氣,嗓音充滿磁性,還親切又耐心地回答我們對菜單的疑問,連我們有些愚蠢的問題,也都非常有禮貌地一一解答。比如我問他:
“倫敦人喜歡吃面條嗎?”
坐在賓客客如雲的“面吧”里,竟然還提出這種問題,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帥哥店員沒有流露出一絲不耐煩的神情,笑著答道:“是的,英國人經常吃面條,我們店里賣得最好的就是面條。“還真是,菜單上除了面條以外,還有炒飯和咖喱飯等飯食,但店內客人十個人中有七個人是在吃面條。亞洲的面條能在倫敦大受歡迎,獲得成功,實在令人驚訝。
不久之前,最堅定的保守主義者英國人一度堅持,亞洲面條是對健康有害的便宜貨,不值得吃。如今,就在這個足以與東京、紐約、巴黎並稱“美食天堂”的英國倫敦,面條能夠佔據一席之地,成為新的飲食潮流,完全可以稱得上是面條的“新生”。看著人頭攢動的“面吧”,我的思維不禁活躍起來,本應出現在“唐人街”或“小東京”內破舊餐廳的亞洲面條,是如何進駐倫敦中心與高檔飲食享受同等待遇,又是如何徵服了口味刁鑽的英國人呢?
是因為低廉的價格嗎?一碗面大概賣5、6英鎊,這在物價高昂的倫敦的確算得上便宜。但面條僅憑價格優勢要在倫敦掀起熱潮,恐怕沒有那麼容易。那麼,只是一時的流行嗎?也不是沒有可能,口味這種東西,也是有流行的。可真要是這樣的話,這個摩登的“面吧”遲早有一天會門可羅雀,最終關門大吉。不過目前看來,這股熱潮恐怕沒那麼快消失。在匯集了各地美味的倫敦,美食間的競爭“甜蜜而又殘酷”,競爭過程中,面條反而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看起來,“面條熱潮”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就在我陷入沉思、浮想聯翩之際,我點的傳統日本拉面被端了上來。好一會兒,我都沒能回過神來,幾乎忘了餓得咕咕叫的肚子,只是呆呆地望著碗里的面。雖然面條似乎和倫敦不太相稱,“面吧”里卻有這麼多西方人坐成一桌吃面,眼前這碗面湯里互相纏繞的面條是那麼的奇妙。我突然對這種食物產生了強烈的好奇,這種在亞洲,又在倫敦的中心生根發芽、廣受歡迎的食物,實在是充滿了奧妙。“地球上最古老的面條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在哪里,又是誰最先做出了面條?”“為什麼會做出面條這樣神奇的食物呢?”“面條是如何傳遍世界的呢?”我對面條幾乎一無所知,這麼多問題,沒有一個能給出自己滿意的答復,而面條里一定蘊藏了無數的秘密。如果有機會像叢林探險一般,去揭開秘密、追尋答案,肯定會有了不起的發現。一種沒由來的信心油然而生。
回韓國後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四處收集有關面條的各種資料,愈發堅定了這種信心,以致萌發了拍一部以面條為主題的紀錄片的念頭。可在此之前,有一道非跨過不可的門檻,就是要解決“面條之路”的起點到底在哪里的問題。對于面條的起源和由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說法,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制作面條的材料各不相同,制作方法和烹調方法更可謂千差萬別。因此,要找尋“面條之路”的起點,不是件容易的事。當然不是只有這一條“死胡同”, 也可以從熱愛面食的中國、日本、韓國、泰國、越南、意大利等國分別出發,以不同的路徑尋找面條的軌跡。但這樣一來,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再三權衡後我決定,要想制定出與節目制作條件相符的策劃案,就必須確定一個起點。偏偏這個“起點”怎麼也定不下來,讓我“一個頭兩個大”。就在我為此頭疼,漫無頭緒地在谷歌上搜索時,看到了一條來自英國BBC的報道,讓我茅塞頓開。報道中引用了《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中國青海省黃河流域的喇家遺址中發現了“人類最古老的面條”,報道中還提到,喇家遺址像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一樣,經歷了突發大的災難,被掩埋了長達4000年的時間,正是在這里發現了用小米做成的面條。這個驚人的發現似乎可以終結我長期以來的困擾,照片里,卷曲纏繞的面條看起來像是一條盤成一團的蛇。
“沒錯,就是它!”看到這篇報道的那一刻,我無法抑制心中的興奮,它終于消除了紀錄片可行性策劃的最大障礙—也就是“面條之路”的起點應該設在哪里的問題。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探索“面條之路”的大門。從發現最古老面條的地方出發,一路追尋面條傳播的路徑,為面條繪制一幅完整的歷史地圖。我的想法得到了韓國KBS電視臺的支持,在公司內部的紀錄片公開投標中,KBS電視臺選中了我提交的策劃案——《面條之路(NOODLE ROAD)》。當聽到《面條之路》策劃案被選中時,我欣喜若狂。雖然當初是以百分百的信心提交了這個提案,但它的主題畢竟不是埃及的“金字塔”或中國的“萬里長城”之類宏偉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只是從再普通不過的日常飲食中尋找文明史,這聽起來多少有些莫名其妙,至于別人能不能接受,我並無太大的把握。與之前的紀錄片相比,不管是策劃案本身,還是策劃的出發點都有點出格,我甚至擔心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太不像話了。所幸電視臺內部評委對我的策劃案很感興趣。一年多後,我終于得以踏上夢想的旅程。就這樣,“面條之路”的漫漫長路在腳下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