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火焰山的幹屍墓穴

時間:2013-01-29 08: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火焰山的幹屍墓穴

  劉彥國博士全身上下無一不散發出考古學家的氣息,頭上戴著的乳白色圓軟邊帽、藍色長外套、戴著眼鏡的臉,特別是那雙一看就像是去過很多遺址而沾滿灰塵的鞋子,讓我覺得他的確是一名在現場摸爬滾打 的“真正的”考古學家,這幅樣子讓我想起了電影《奪寶奇兵》里的瓊斯博士,也讓我覺得今天一定會像那部電影一般有趣 。

  “哇,看那座山。”我喊道。我們攝制組坐在去火焰山的車上,一直沉默不語的我突然情不自禁地大聲喊了出來。 高速路的盡頭有一座光禿禿、棕褐色的山,那正是火焰山。看到火焰山的瞬間,我感受到一陣戰栗。長時間的火山活動,留下侵蝕形成的峽谷和山下的熔岩流淌的痕跡,火焰山被紅色的砂岩覆蓋著,遠遠看去就像一大團燃燒著的烈火,氣焰逼人,倣佛正在向我們宣告,這里有多麼炎熱。雖然是一大早,但火焰山紅通通的氣焰仍然讓人無法直視。我想起之前劉彥國博士曾告誡過我們:

  “吐魯番地區,特別是火焰山一帶,一到白天就很熱,所以最好在清晨進行拍攝,要不然只好等到晚上了。“聽這話的時候我還有些不以為然,因為當時正值四月,晚風從住所開著的窗戶吹進來,涼意襲人。但一看到火焰山,我當即深感讚同,一下子理解了為什麼中國人會叫這座山為“火焰山”。當地向導說,火焰山地表溫度最高可達82.3攝氏度,是名符其實的“大火球”。我們下了車,走近火焰山 ,前往發現面條遺跡的地方。路很窄,旁邊就是懸崖,所以只能把視線集中在腳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

  “就在那兒。”不知道走了多久,領頭的劉彥國博士指著一個山谷說道。山谷里有30多個坑,每一個都挖得很深,彼此之間相距著一定的間隔。心急的我一路衝下坡去,地很幹,每跑一步都會發出噗噗噗的聲音,揚起紅色的塵土。待我一路小跑著來到遺址邊,才發現坑比我想象中的還要大。就在我因為坑之大而驚訝時,劉彥國博士在旁邊介紹道:“每個坑直徑在1.5米到2米左右。這里是 2500年前的古代墓穴群。“他還補充說道,2500年前人們挖墓不容易,所以一個坑最多可以埋100人。仔細想想,倒也能夠理解,古代人沒有任何像樣的工具可以使用,對他們來說,挖墓是件非常費力的事情。當初是如何發現這些墓穴群,里面到底發現了什麼呢? 劉彥國博士不愧是當時指揮發掘的人,他立即就在旁邊娓娓道來:

  “這個古墳是1991年12月在建公路的時候發現的,挖土機挖地時最先發現了這個坑,還挖出了幹屍。工人一發現幹屍就知道這里是古代墓穴,馬上報告文物局。1992年3、4月間,我們在這里發現了30多個墓穴。各個墓穴里都有幹屍和陪葬品。除了幹屍穿的衣服之外,還有刀、鐵器、彩釉陶、木制品等,文物保存狀態都非常良好,有些東西甚至現在還可以使用。另外幾乎所有陶器里面都有食物,比如小瑢、面條、肉塊、稻種和其他食物的種子,有的陶器中甚至裝進了一整只羊。“就像第一次嘗到糖果美味的孩子一般,我對神秘的墓穴越來越好奇,特別是當涉及到“面條”—我們的重頭戲時,我開始連珠炮般地問劉博士與面條有關的問題。“博士,陪葬品中有瑢和面條,通過這些食物就可以認定當時的人已經在種植小麥並能磨出麥粉了嗎?“我問。“是的,瑢和面條是用石磨將種植的小麥磨成粉後做成的。”博士回答。

  “那麼小麥的種植地在哪里?”

  “我們一般認為,他們在我們剛才經過的山前種植小麥,但其實哪里都可以種。因為這里冬天比其他地方溫暖,而且與現在不同,當時這里水源豐富,也不刮風,當然可以種植小麥。那時人們主要過遊牧生活,為了避開炎熱的夏天,他們春天上山放牧,在山上度過夏天後,秋天回到這里種植小麥,冬天就在這里生活,這一點是通過他們身上穿著的皮衣推測而來的。““火焰山地區的古代人開始正式種植小麥時,中原地區也開始種植小麥了嗎?“我又問。一般說來,大量種植小麥的地區面食文化相對會比較發達,如果當時中原地區完全沒有種植小麥,或是種植規模很小的話,那麼中原地區吃面條的可能性就很小。當然,從全世界范圍來看,也不是沒有例外,但根據至今為止的研究結果,不太種植小麥的地方,面食文化一般不盛行。 也就是說,如果火焰山地區古代人大量種植小麥時,小麥仍不是中原的主要農作物, 那麼,面條就應該起源于火焰山地區,最早的面條不是出現在中原地區,而是新疆。所以在這里被發現的面條,很有可能是人類現存最古老的面條。雖然這只是我的個人推測,但我想應該還是有點可能性的。 所以我豎起耳朵,非常仔細地傾聽劉博士的回答。

  “在新疆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小麥大概是4000年前的東西,火焰山地區則是3000年前開始種植小麥,哈密一帶也發現了同時期種植的小麥。但當時中原地區基本還沒種植小麥,南方地區主要種植水稻,北方地區主要種植小米等作物。小麥最先從中亞地區開始,和葡萄、石榴等,一起從新疆傳播到漢朝及戰國時期的中原地區。“劉博士回答。之所以說火焰山地區古代人廣泛種植小麥時,中原地區還沒正式種植小麥,一個很重要的依據就是“馬王堆漢墓遺址”,這是1971年在中國湖南省長沙市的郊外發現的前漢初期的墓穴,在考古學方面具有極高的價值,出土了數千件的文物,足以一窺當時人們的生活。 

  特別是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發現的幹屍和文物引起了考古學界極大的興趣。一號墓是前漢時期的長沙丞相溍侯利蒼、夫人辛追與他們的兒子的墓穴,其中宰相夫人辛追的女屍和文物尤為引人注目,屍體保存得非常完好,肌膚尚有彈性 ,部分關節仍可以活動,陪葬品中還發現了一張餐桌,上面幾乎完整重現了當時貴族的飲食情況。餐桌上共有20多道菜,包括各種肉和蔬菜,以及摻有糧食做成的湯 ,還有保存狀態非常良好的雞蛋、米飯和小米等。

  不僅如此,墓穴中還發現了竹簡,上面記載著呈給宰相夫人的食物名單,反映出當時貴族的餐桌上雖然出現了一些用小麥做成的食物,但它們並不是主食。可以大致推測得知,一直到前漢時期小麥仍然不是中國餐桌上的常見食物。不僅是馬王堆遺址,商朝之後的周朝、春秋、戰國、前漢等時期多數遺址中,都沒有發現以小麥做主食的情況。而且直到漢朝,大麥和小麥的標記文字才有所區別,可見就算當時已經開始種植小麥,但種植規模一定也不大,所以沒有區分的必要。我表面上雖裝出一副很泰然的樣子,心里卻十分雀躍,要是之前發出去的火焰山面條文物的照片能得到專家確認的話就再好不過了。

  關于面條之路的起點在北京時已“灰飛煙滅”,可沒準這里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次發現這麼珍貴的面條,當時您的心情如何呢?”我問道。劉博士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麼。當然會有面條,我每年來這里挖掘,每次都會發現小麥做成的食物。“他似乎完全沒有意識到在火焰山發現的面條,是人類現存最古老的面條。想想也是, 我認識的中國學者完全不知道新疆考古學研究所內,竟有2500年前的面條。不得不再次感嘆中國真是地大物博,竟然不知道國內考古學者發現了意義這麼重大的文物。劉彥國博士走到墓穴旁邊比較寬敞和挖得比較淺的地方,告訴我這里曾經是火焰山古代房基。 1992年發現的時候,上面還有一所兩間房的屋子,一間房有火炕和火爐,是人生活的地方,另一間房是養馬的馬圈。我聽著博士的介紹,在腦中描繪著房間的模樣和在里面生活的古代人。那麼他們是怎麼做面條的又是怎麼吃面條的呢?

  “他們為了做面條,首先將收獲的小麥用石磨磨成粉,他們用的是最原始的磨粉工具,所以磨出來的小麥粉並不細膩。用小麥粉和成面團後,一團團地揪下,用兩手搓成面條的形狀。“劉彥國博士邊說邊模倣著手搓面條的動作,繼續說道,“在遺址中發現的面條與現在新疆的面條非常相似。“聽完這話,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去吃吃新疆人現在吃的面條。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