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前往吐魯番

時間:2013-01-29 08: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前往吐魯番

  早晨,我們搭上了前往吐魯番的汽車,去會見指揮火焰山考古現場發掘的劉彥國博士。昨晚睡得太晚,我原以為大家會沒精打採,沒想到因為今天要去尋找“面條之路”的重要線索,攝制組反倒比平常還要神清氣爽,就連我們乘坐汽車的噪音聽起來也是那麼的快活。

  昨晚,我整理並打印了今天的拍攝行程準備在車上發給工作人員。為工作人員講解拍攝行程是一天都不能落下的“必修課”,讓同行的工作人員了解我們在做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大家交流起來才會更通暢,也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意義重大。說實話,遇到忙碌的日子,要為後繼的拍攝做準備,又要開會,每個人都又煩又累,但為了能夠制作出高水平的紀錄片,這項工作的確不能少。

  和工作人員一同進入了新的一天的拍攝行程,車窗外出現了一個和烏魯木齊完全不同的新世界,倣佛一下子來到美國德克薩斯州,到處是荒涼的沙漠和山丘,大漠戈壁綿延沒有盡頭。工作人員都沉醉在這難得的風景里,舍不得移開視線。印象特別深的是那些規模大得驚人的風力發電站。筆直向前的高速公路兩旁是廣闊的大地,沿路有數百個風力發電站的風車在轉動,蔚為壯觀。

  令我驚訝的是,在車輛飛馳的大馬路上,竟然有維吾爾族人牽著馬車在應急車道上慢慢行走,這畫面留在我的腦海里,久久不能抹去。戈壁灘上筆直的高速公路、風力發電站與馬車的並置,倣佛正在訴說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交融。大概過了兩個半小時,黑白色的模糊風景電影變成了綠蔭遍野的彩色電影。當地向導指著綠葉茂盛的地方說:

  “那里是葡萄農場。”葡萄是吐魯番的特產,特別甜,享譽全世界。之所以好吃,要“感謝”吐魯番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吐魯番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四周高山環繞,其海拔卻比海平面還要低,最低的地方比海平面還要低154米,被稱為“亞洲最低地”。吐魯番盛夏最高溫達49.6度,極其炎熱,到了晚上,溫度又會一下子降下來,一天之內經歷“冰火兩重天”,屬于典型的沙漠氣候。

  不僅如此,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6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加上四周高山阻隔,海拔又低,所以氣候又幹又熱。這使得吐魯番變成了一個接近沙漠的荒地,可是,中國最甜最好吃的葡萄卻產于這里,因為氣溫高而幹燥的地方恰恰最適宜葡萄、哈密瓜等水果的生長。但就算葡萄再怎麼耐熱,再怎麼適宜幹燥的土地,嚴重缺水的吐魯番地區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或動植物生長。吐魯番地區能像今天這樣適宜人居、草木旺盛,全仰賴于擁有無限創作力的人類,特別是吐魯番地區的新疆人民,他們因地制宜地發明了“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結構是由豎井、暗渠、明渠、“澇壩”( 積水潭) 四部分組成。極其缺水的吐魯番地區的人民,為了獲取天山山脈萬年積雪溶化後的水,從天山山腳下開始,沿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與地面渠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吐魯番人通過這個辦法,在地下,而不是地上,開出了一條水路。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天氣太熱、太幹燥,在地上修水渠的話,水分容易被蒸發。坎兒井總長度為5 000公里,毫不誇張地說,絕對稱得上是“地底下的萬里長城”。如果沒有坎兒井,吐魯番這座沙漠中的城市肯定也不會存在,那我們也品嘗不到甜美的吐魯番葡萄和葡萄酒。可以說,坎兒井是吐魯番盆地生命的源泉。看著青綠的葡萄園,我思緒萬千。

  不知何時,汽車已慢慢減速,大概已經到了目的地。我一看表,比和劉彥國博士約定的時間還早了一個小時,所以決定在吐魯番市區內先轉一轉。雖然這里無法和高樓聳立的烏魯木齊市相比,但也有不少現代建築,街上大多是維吾爾族人。有趣的是這里也能看見驢子拉的板車,理直氣壯地走在大馬路上,路上的板車和汽車一樣多。板車上又坐人又載東西,看來,對于維吾爾族人來說,驢板車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這樣在市區轉了一圈,我們提前十來分鐘,來到和劉彥國博士見面的地方。沒多久,劉彥國博士現身了。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