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見到面條的祖先

時間:2013-01-29 08:53   來源:中國臺灣網

  見到面條的祖先

  第二天,見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伊弟利斯博士時,完全可以用“意外”一詞來形容。按我原先的設想,既然是所長,應該是一副很難應付的官僚模樣。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預想,見面後的一切反倒讓我感到非常新奇。新疆的知識分子大部分都是漢族人,伊弟利斯博士卻是維吾爾族人,他在東亞歷史和古代美術領域是世界級權威,也是二十多年來新疆地區文物管理部門重要的負責人,位高權重。但是伊弟利斯博士卻爽朗而隨和,與韓國學者也長期保持聯係和交流。他了解了我們正在企劃的紀錄片,對紀錄片宗旨予以了高度評價,親切的態度讓他帥氣的長相和那一撇八字胡看起來更帥。總之,一見到他,我就預感,事情一定能夠順利進行。

  不知道聊了多久,伊弟利斯博士突然再次跟我們強調起研究所多次提過的注意事項,他說:“研究員應該已經說過了吧,請不要拍攝有幹屍的房間。“話音一落,他馬上從座位上站起來,推開一扇暗綠色的門,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房間。我一進門就看到玻璃棺里躺著幹屍和各種文物,這里正是博士剛才說的“不準拍攝”的幹屍房。我和攝影導演有些發蒙,事發突然,我們的攝影機還處于工作狀態。我不知道伊弟利斯博士是不是知道,總之在沒有被制止的情況下,我們得以細細觀察玻璃棺里的幹屍,並把他們拍了下來。所有幹屍都保存得非常良好,簡直難以相信是公元前的東西,有的不僅頭發保持原樣,連皮膚都像活著的時候一樣略帶濕潤,算得上“完美無缺”。

  奇特的是,大部分幹屍都像西方人一樣,個子高,臉的骨骼較窄,鼻骨高,從長相來看,他們與寬臉骨、低鼻子、高顴骨的東方人相當不同。我暗自猜測他們是不是白人,不過也許這只是我不夠專業的推測。我想請教伊弟利斯博士,但沒有說出口,對于不準拍攝的幹屍還問東問西,明顯違反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再叮囑的注意事項。文物考古研究所能讓我們拍攝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而遵守他們叮囑的注意事項,更是我們的義務。所以我決定以後有機會再來解決我對幹屍的疑問。我們跟著伊弟利斯博士橫穿過房間,走進里屋。正式拍攝在幹屍房里面的資料室內進行,工作人員準備攝影的期間,我和伊弟利斯博士通過當地的翻譯聊起了新疆在地理上的特殊性。

  漫長的歲月里,諸多民族、部族,乃至東西方文明的對立和融合,在新疆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文化體係,各民族天南地北的想法在這里交融,留下了絕無僅有的文物。聊到這里,我心想,要是這些文物中包括“面條”的話該有多好。我和伊弟利斯博士聊天的空當,工作人員已經做好了拍攝準備。博士對剛進房間的研究員下了一個指令,我聽不懂,疑惑地看著一邊的翻譯。

  “所長讓研究員把在新疆發現的文物拿過來。”翻譯解釋道。不一會兒,那個研究員從外面拿進幾件文物,伊弟利斯博士指著一個留短發、戴眼鏡的女研究員,對我們說:

  “這位是介紹這件文物的李文英博士。”李文英博士一臉淳樸,簡短地問候了一句,隨即舉起了一個看起來像超大號馬克杯的籃子給我們看。籃子保存狀態非常好,看起來十分精巧,感覺即使裝了水也不會漏,籃子表面有花紋,上面蓋著個用羊毛做成的蓋子,蓋得嚴嚴實實的。“這是用草編的籃子,在新疆小河墓地中出土的,當地所有墓穴都發現了這種籃子,人們通常把它挂在腰間,籃子上的這道橫紋就是用來綁麥草的。“李文英博士說。小河墓地是大約4000年前的墓穴遺址,在這里不僅發現了幹屍,而且出土了各種各樣的陪葬品,足以一窺早期定居新疆的人類的生活。不過,竟然有用麥草編的籃子,我感到非常震驚。但,這只是個開始。接著,李文英博士輕輕搖了搖大籃子,里面發出“刷啦刷啦“的響聲,是什麼東西呢?我目不轉睛地盯著籃子。“雖然不能打開這個籃子,但您應該聽到里面發出什麼聲音了吧?“李博士問。什麼?不能打開籃子?我有點埋怨起她來,她也太不善解人意了吧,竟然還笑瞇瞇地搖著籃子,但她接下來的話讓我把這種想法一下子拋到九霄雲外。

  “看到這些食品了嗎?這是從其他破了的籃子里面倒出來的食物,經過檢驗,里面有小麥粒和小米。““小麥?”我心跳加速。李博士接下來的話更吸引我,她說:

  “籃子里發現了由小麥磨粉制成的食物,這個黃色的團狀物,就是小麥加工後做成的瑢。這個籃子是小河人必不可少的餐具,跟現在我們用的碗或杯子差不多,里面裝著他們平時吃的東西。“ 4000年前住在新疆的人們竟然吃用小麥做成的食物?我太過激動,已經完全聽不進去李博士接著又說了什麼。雖然不是面條,但是是用小麥粉做成的食品,這對于完成“面條之路”的地圖來說是一個關鍵。搞不好真的能有機會見到人類最古老的面條,我心中燃起了一線希望。我一激動,張口就問伊弟利斯博士:

  “博士,你們有沒有發現過面條呢?”我全神貫注地等著聽伊弟利斯博士的回答,沒注意到有個研究員走進了房間。伊弟利斯博士沒有回答我,只對著那個研究員輕輕點了點頭。戴白手套的研究員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個很原始的土器皿,放在桌子上。瞬間,房間里鴉雀無聲,伊弟利斯博士打破了沉默,說道:

  “你看看這個。”我不太明白博士的意思,只是重復著他的話:

  “這個……?”我邊說邊探頭往土器皿里看去,看後,大吃一驚,瞪圓了眼睛盯著伊弟利斯博士。

  “正是!有意思吧?”博士笑瞇瞇地說。一旁摸不著頭腦的工作人員,都圍到我身邊,爭先往里面看,然後一齊爆發出了低聲的驚嘆。沒錯,土器皿內盛著的細長形態的食品正是“面條”。我們從各個角度完整拍攝了面條遺存,打算把照片發給全世界的專家,驗證真偽。因為不排除這只是我們看起來“像是面條”,只有經過多位專家的首肯,才能認定它是真正的面條。還有一個問題,這是在哪里發現的呢?

  “博士,這個面條是在哪里出土的?”我問。伊弟利斯博士用一場意外的驚喜,讓我們激動得不知所以,這會兒他正一臉得意,賣關子讓我們著急,一看就知道他小時候一定是個“孩子王”。

  “你知道火焰山嗎?”他問我。火焰山?不是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的長篇小說《西遊記》里出現的一座山嗎?我在記憶中搜索,回想著《西遊記》中關于火焰山的描寫。小說中提到,唐僧一行奉皇命去西天—也就是印度取經,路遇一座烈火燃燒著的山,就是火焰山。西行的唐僧一行為了翻過火焰山,只好去翠雲山的芭蕉洞找鐵扇公主借芭蕉扇滅火。唐僧一行經過千辛萬苦拿到寶扇,搧滅火焰山的火,才得以繼續西行。伊弟利斯博士竟是在火焰山發現了面條!

  “博士,其實我們來新疆之前,為了尋找最古老的面條,去了趟北京。更確切地說,中國社科院發表文章稱青海省喇家遺址發現最古老的面條,我們就是衝著那篇報道特地前往的,可是在北京我們沒有看到面條,社科院的王仁湘博士說面條一瞬間就消失了。我們不相信,咨詢的幾位專家也認為有疑問,所以我們實在是無法拍攝疑點那麼多的面條。這種情況下,火焰山的面條對我們來說太了不起了。能不能請你跟我們詳細地說一說當時的狀況呢?“我一口氣說了一大串。

  “這樣啊,那我讓當時指揮挖掘現場的負責人、我們研究所的劉彥國博士來給你們講解,他應該能說得更詳細。“伊弟利斯博士說。

  “我們現在能見到他嗎?”

  “不,他現在不在這里,他在吐魯番,你們去吐魯番找他吧,吐魯番離火焰山更近,和他見面也會更有說服力。我把他的聯係方式給你,你們去找他吧。”

  “非常感謝。”

  伊弟利斯博士毫不見外,對我們的事情也很熱心。我懷著感激之情,對他說想請他吃韓國菜,博士爽快地答應了。我們在烏魯木齊人生地不熟,于是找了個司機,請司機載我們去韓國餐廳。上車沒一會兒,我覺得窗外的風景越來越奇特,店里的人和街上的行人看起來都像是來自俄羅斯,一問才知道原來這里是烏魯木齊的“俄羅斯風情街”。“沒走錯吧?”我問司機。

  “嗯,快到了。”司機從後視鏡里瞥了我一眼,簡短地應道。果然沒走多遠,我們就看到一家看起來相當古樸的韓國餐廳,孤零零地躋身在俄羅斯風情街上,看起來非常不搭。伊弟利斯博士和我們一起走進韓國餐廳,一個看起來和我們模樣長得差不多的主人迎向我們,我還以為是韓國人,後來才知道他是“高麗人”。我們在餐廳里點了泡菜鍋、烤肉等,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了好幾天不合口味的羊肉,久違的韓國菜讓我們胃口大開。但伊弟利斯博士卻一臉的為難,想必韓國菜不合他的胃口。想起剛才他在研究所里一副自在謙和、讓我們頻頻吃驚的樣子,和現在的表情形成強烈的反差,同行的工作人員忍不住都看著他笑了起來。在一片其樂融融的氣氛中,我們迎來了烏魯木齊的夜晚。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