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質疑“ 最古老的面條”

時間:2013-01-29 08:54   來源:中國臺灣網

  質疑“ 最古老的面條”

  “尊敬的各位旅客,我們的飛機正在下降,五分鐘後將抵達中國北京國際機場。請您係好安全帶,在飛機完全停穩之前,請不要離開座位。“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一上飛機,我倒頭就睡,一覺睡到被機艙內的廣播驚醒,感覺自己好像才剛上飛機,怎麼就已經到了北京,恍若夢境。接連幾天通宵達旦地準備實地調查的資料,困得我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仍然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北京,為我們的“面條之路大探險”打前站,先“踩踩點”。

  中國是面條之路的首站,我當然有必要來看看,親自考查一番。本次踩點調查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和中國地質地理學研究所的王仁湘博士見面。地質地理學研究所隸屬于中國社會科學科院。王博士是中國考古學界的最高權威,同時也是發現“人類最古老面條實物遺存“的現場成員之一。喇家遺址是我們“面條之路“的起點,所以與王博士會面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意義重大。當然,與他約見頗費周折。我早做好了“三顧茅廬”的心理準備,經過多次協商,終于如願約到了王博士。我相信王博士一定能給《面條之路》的拍攝提供很大的幫助,再加上見一次面不容易,所以做了相當多的準備工作,盡可能提出各方面的問題,以獲取制作《面條之路》所需的全部信息。另外,我還暗自奢望能在他的幫助下,到發現面條的第一現場—喇家遺址採風。但能否成功,我也不敢打包票。中國實施“東北工程”K1以後,在中國境內發生的歷史都被視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具有較高考古價值的遺跡更是限制外國攝制組採訪。如果我們能打動像王博士這樣在中國考古學界有影響力的權威人士,這個計劃也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在那兒呢。”同行的攝影導演指著站在機場入境口的一個男人說道,那男人手里舉著一張寫著“KBS《面條之路》攝制組”的紙板,他是我們此次中國踩點的當地向導,負責我們在中國的交通和翻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

  “你好!”簡短地打了個招呼後,我們馬上跟著他前往住處,因為夜色已深,而且明天還要和王仁湘博士見面。巴士從機場開往市區,沿路是北京早春三月的景色,但夜里的涼風卻颼颼地刺骨,這里的春天好像腳步太慢,還沒趕到。第二天,我和攝影導演、向導一起去拜訪王仁湘博士。毫不誇張地說,王博士長得頗像達摩大師,慈眉善目的樣子頓時縮短了我與他之間的距離。但他一開口,略帶威嚴的口氣和舉止,又讓人肅然起敬。我原本期望王博士是個性格隨和的人,但這種期望顯然落空了,心中不免生出一絲不安的預感,擔心事情恐怕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可“萬事開頭難”嘛,我又暗暗給自己喊了一聲“加油”。王博士認真嚴謹地回答了我們幾個問題後氣氛也有了緩解。我順其自然地提起了“最古老的面條”這個話題:

  “請教博士,中國最古老的面條是什麼面條呢?”透過BBC的新聞,我已經有所了解,但還是想從博士的口中直接證實答案,所以裝作完全不知情的樣子提出了這個問題。“在青海省黃河流域喇家地區發現的4000多年前遺留下的面條,是世界上目前發現歷史最悠久的面條。“王博士回答。“40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時期呢?”“夏朝之前。也是中國文明起源的時期。”在中國文明的初期,中國人就已經做出面條吃,的確令人震驚。“那麼,是如何得知那個面條是4000多年前的東西呢?”我又問。

  “用碳14年代測定法測出來的,根據測定結果,喇家地區出現在4000年前,盛面條的碗也是4000年前的,所以我們可以判定碗里的面條也是4000年前的。“是博士您親自測定的嗎?”

  “不是我們做的,是由中國社科院專門研究機構測定的,其結果發表在《自然》雜志上。““啊,原來是這樣,您親自去過遺址現場嗎?”“去過。”“能不能請您給我們詳細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呢?”“好的,在發掘現場,我們看到一個碗倒扣在地面上,拿起碗後,發現碗里盛著面條。面條形態十分明顯,顏色都沒變,是還沒發黑的淺黃。面條直徑為0.3厘米左右,長達50厘米左右,和現在的面條十分類似。“4000年前的面條能以這麼完好的形式保存下來,簡直難以置信,有這種可能性嗎?”我問。

  “事後我們才得知,該地區是由于洪水或地震之類的突發災難而毀滅的。正是由于這樣的大災難,面條才能在瞬間以真空狀態被埋在地下,歷經4000年仍然保持原樣。“王博士說。我一副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其實心中有些泄氣,他的回答與BBC的報道中提到的內容一模一樣。不過,只要繼續說下去,總會說出什麼關鍵點吧?所以我繼續提問:

  “博士,面條是用什麼做的呢?”

  “主材料是小米,還拌了肉末。”

  “如何得知主材料是小米呢?”

  “這也是中國社科院專門研究機構測定出的結果。”時間一點一點地過去了,仍然沒有太大的收獲。王博士只是重復著BBC報道中的內容。我問攝制組能否直接去喇家看一看呢?王博士一臉不悅,告訴我恐怕比較困難。“那我們是否能拍攝發掘出來的面條呢?”我繼續追問。“也不行。”雖然我們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但聽到王博士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時候,還是非常失望。但這並不是光靠我們堅持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我退一步問道:

  “那我們不拍照,只是看看都不行嗎?”我看著王博士,心想,總不會連這個請求都拒絕吧。結果王博士竟然說出一句讓我們非常意外的話:

  “事實上,沒有面條,只有照片。”沒有面條?我們就像被當頭澆了一盆冷水。

  “是由于保管失誤,丟了嗎?”

  “不,是消失了。”

  消失?開什麼玩笑!我盡量壓制情緒,請求王博士詳細說明。

  “我剛說過,我們不是拍照了嘛,一拍完,面條就以極快的速度被腐蝕,變成了一堆土。”

  “有多快?”我追問。

  “非常快,在幾小時內全變成了灰。”

  我故作鎮靜,但心中相當無奈,好半天說不出話來。任誰聽了都難以相信,最重要的證據都不存在,又怎麼證明它是4000年前的東西?但對于這一點王博士非常篤定,他說:

  “喇家挖出來的面條絕對是4000年前的東西,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遺址和碗都是4000年前的東西,面條肯定也一樣,雖然面條的‘形態’消失了,但我們對面條化成的灰進行了年代測定,也確認是4000年前的東西。“盡管王博士的態度十分堅定,我卻仍然無法擺脫心中的疑惑,甚至懷疑王博士是否真的親眼看到了變成灰前的面條,但我沒在王博士面前流露出這種懷疑,因為稍微一點閃失都有可能失去對紀錄片有極大幫助的人。雖然王博士對“最古老的面條”的回答不是那麼讓人信服,但他告訴了我們許多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信息,特別是面食文化方面的信息,為我們確定下一步的方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編輯:劉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