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渡初局
按照史學界一般的說法,東晉歷史開始于司馬睿對外稱晉王、改元建武的公元317年,到第十一位皇帝晉恭帝司馬德文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禪位于劉裕為止。整個東晉王朝歷經四世,共十一帝,連綿了一百零四年。
第一任皇帝為晉元帝司馬睿。他于公元318年登基,在位5年。到公元322年,他因王敦之亂而顏面掃地,憂憤成疾去世,死時47歲。
司馬睿死後,太子司馬紹即位,他就是傳說具有胡人血統的晉明帝。在位期間,他平定了王敦的叛亂。不過,好景不長,他在位僅僅兩年零九個多月就因病死去了,死時年僅27歲。
東晉第三任皇帝,是晉明帝司馬紹年僅5歲的太子司馬衍,史稱晉成帝。晉成帝年齡太小,他的母親皇太後庾氏臨朝聽政,庾太後之兄庾亮因此執掌了朝中大權。庾亮猜忌歷陽(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流民帥流民帥:非正式職官,不入政府吏員序列,乃對流民領袖之稱謂。流民帥與中央政權關係復雜,時叛時降。為政權所用時,則能入朝為官;不為所用時,則為流匪。蘇峻,從而激發了蘇峻、祖約之亂。二人起兵攻陷建康(江蘇省南京市),逼死庾太後,庾亮兄弟也逃到了潯陽(江西省九江市)。稍後,庾亮聯絡荊州刺史陶侃打敗了蘇峻、祖約。數年後,陶侃、王導相繼去世,庾亮就完全控制了朝政。晉成帝也是位短命的皇帝,死時年僅22歲。
晉成帝司馬衍臨死之時,庾亮已經去世,執政的是庾亮的弟弟庾冰。庾冰以外敵當前而應該冊立年長之君為由,說服司馬衍立弟弟司馬岳為皇位繼承人。司馬岳就是晉康帝。晉康帝司馬岳同樣是位短命的皇帝。他在位兩年多一點,就因病去世了,死時年僅23歲。這一次,庾冰想立晉康帝司馬岳的叔叔司馬昱為帝,但是司馬岳卻選擇了立自己的兒子司馬聃(音d芋n)。
司馬聃是東晉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史稱晉穆帝。司馬聃與他的伯父司馬衍一樣,即位的時候年僅2歲。司馬岳的皇後褚蒜子,被尊為皇太後,臨朝稱制。庾氏家族逐漸淡出權力中心,東晉的朝廷大權轉移到了太後之父褚裒(音p帙u)以及殷浩手中,荊州的軍政大權則落入桓溫囊中。晉穆帝在位期間,褚裒、殷浩分別北伐,均告失敗。而桓溫第一次伐蜀,就滅了成漢帝國,將四川地區重新收歸到東晉的版圖;桓溫的兩次北伐,也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因此他本人也聲望日隆。公元361年,晉穆帝病死,死時年僅19歲,沒有留下兒子。于是,晉康帝司馬岳這一支就絕後了,褚太後只得下詔立晉成帝司馬衍的兒子司馬丕為皇帝。
前言晉哀帝司馬丕是東晉的第六位皇帝,管褚太後叫嬸母。不過,這個司馬丕卻並不怎麼想做皇帝,一心只想長生不老,經常吃長生不老的藥,結果藥物毒性發作,不能聽政。褚太後只好又一次臨朝聽政。其間,朝中大權轉移到了權臣桓溫手中。晉哀帝司馬丕即位三年後就因藥物毒性發作死去,死時年僅25歲。
晉哀帝司馬丕死後,褚太後和會稽王司馬昱(音y徂)迎立司馬丕的同母弟弟司馬奕為帝,這就是東晉的第七位皇帝晉廢帝,又被稱為海西公。晉廢帝司馬奕即位的時候,已經24歲了。在晉廢帝司馬奕當政的短短六年時間里,中國大地上出現了前秦、前燕和東晉三足鼎立的局面。其間,桓溫發動了第三次北伐,卻遭到了慘敗。惱羞成怒的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暗示褚太後廢掉皇帝,另立新君。公元371年,褚太後以司馬奕陽痿為由,將其廢為海西公。被廢以後的司馬奕杜門不出,沉溺酒色,茍且偷生,一直到公元386年去世,享年45歲。
廢掉司馬奕以後,桓溫立司馬奕的叔祖、會稽王司馬昱為皇帝,史稱簡文帝。偏安一隅的東晉就這樣坎坎坷坷地走過了它運命的一半路途。
簡文帝司馬昱是東晉的第八位皇帝。他是東晉第一代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最小的兒子,登基時已經52歲了。簡文帝司馬昱在位的短短數月時間里,時刻擔心著桓溫篡位,在憂懼中很快死去。臨崩時,司馬昱寫下遺詔,甚至授權桓溫可以取而代之,只是在王坦之、王彪之、謝安等人的力阻之下,才將遺詔改為任命桓溫為輔政大臣,依照諸葛亮、王導的模式輔佐皇帝。
歷史十分奇特:東晉的帝係在走完它的一半歷程之時,原本已經傳至第四代,自此又回過頭來,從晉明帝司馬紹一支轉移到了他的弟弟簡文帝司馬昱這一支,返回到了第二代。
繼位的第九位皇帝,是東晉在位時間最長的孝武帝司馬曜,他一共在位25年。孝武帝是簡文帝的第三子,他繼位的時候,年僅11歲。好在權臣桓溫在孝武帝即位數月後,也隨簡文帝司馬昱而去,東晉王朝也因而僥幸避免了一場改朝換代的危機。臨朝執政多年的褚太後,第三次走上前臺聽政,褚太後的堂舅謝安開始執掌朝政。
在孝武帝即位八年後,前秦苻堅統一了北方,並企圖南下一舉蕩平江南。但謝石、謝玄、謝琰(音y見n)、桓伊等率領北府北府(兵):東晉稱京口為“北府”。東晉孝武帝初年,謝玄在此組建訓練的軍隊,所以稱這支軍隊為北府兵。諸將,在淝水取得了一次神奇的大勝。淝水之戰不僅挽救了東晉的國祚,而且也促使了前秦政權的瓦解。北方從此又一次陷于分崩離析的狀態。
淝水之戰後兩年,謝安就病死了。本就對謝氏家族心存猜忌的孝武帝司馬曜開始重用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勢力逐漸強大以後,又威脅到了孝武帝的皇權,兄弟二人矛盾日益尖銳。到了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一個似乎偶然的事件結束了司馬曜的生命,也終結了兄弟二人的爭鬥。嗜酒好色的孝武帝對自己寵愛的張貴人說:“你已經快30歲了,按年齡也該被廢了。”因為這句戲言,張貴人懷恨在心,夜里趁著司馬曜酒醉熟睡,將其殺死。
司馬曜死後,太子司馬德宗繼位。這就是晉安帝,也是東晉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晉安帝司馬德宗是個啞巴,史書記載“自少及長,口不能言”。不僅如此,他還是個白癡,“雖寒暑之變,無以辯也”,連冷熱都不能分辨出來。東晉朝政完全掌握在他的叔叔司馬道子和謝安的女婿王國寶之手。
領兵在外的王恭和殷仲堪,都是孝武帝司馬曜生前為了對付司馬道子而提拔的親信,他們自然也引起了司馬道子和王國寶的猜忌。孝武帝暴崩以後,王國寶極力鼓動司馬道子削弱王恭等人的兵權。這就激起了王恭等人的強烈不滿,王恭、殷仲堪聯合起兵進攻建康。司馬道子無計可施,只得將所有的罪責都推到了王國寶的身上,以犧牲王國寶為代價,換來了王恭等人的退兵。
王恭退兵以後,司馬道子的兒子司馬元顯卻主張加強戰備,來對付王恭和殷仲堪。此舉讓王恭、殷仲堪、庾楷、桓玄再次起兵。這次,司馬元顯誘使北府兵將領劉牢之臨陣倒戈,殺掉了王恭,收買了桓玄和楊佺(音qu芋n)期,不戰而使殷仲堪退兵。這次危機剛剛度過數月,在浙東地區就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起義。一團忙亂之後,孫恩起義被鎮壓,司馬元顯又開始試圖消滅桓玄,結果被桓玄所殺。繼而,桓玄廢晉安帝為平固王,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楚。第二年,在鎮壓孫恩起義中崛起的北府兵將領劉裕打敗桓玄,迎立晉安帝復辟,並最終掌握了東晉朝廷大權。
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聲望以便為取代東晉王朝鋪平道路,劉裕組織了北伐,相繼滅掉了南燕和後秦。此時,他已為篡權做好了一切準備。不過,當時有一句讖(音ch岢n)言說,“昌明之後有二帝”,昌明是孝武帝司馬曜的小名。為了與讖言相符,劉裕于公元418年命人勒死了晉安帝司馬德宗。司馬德宗死時37歲,在位二十二年。
將司馬德宗殺死以後,劉裕立其弟司馬德文為帝,司馬德文則是東晉最後一位皇帝。此時,劉裕取代東晉早已沒有任何懸念,只是缺乏一個儀式而已。司馬德文繼位第二年,劉裕就匆匆命其禪讓。當司馬德文接到別人已經寫好的禪讓詔書時,他欣然從命,親自抄錄了一遍,並說:“晉氏早就失去了皇權,如今禪讓又有什麼遺憾的呢?”但是,即使讓位也不能徹底消除劉裕的擔心。在劉宋政權建立後的第二年,劉裕就派武士將退位後的司馬德文用被褥活活捂死。司馬德文死時年僅36歲。
縱觀整個東晉的歷史,皇權一直不振,大權始終掌握在權臣的手中。可以說,東晉王朝的歷史就是一部王、庾、桓、謝、劉五族力量消長的歷史。
東晉雖說是權臣當道,但畢竟在形式上維係著一個皇帝。與江南地區相對應的中國北方地區,在此期間卻經歷了巨大的變亂。在長達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里,這里狼煙四起,幾乎年年都有戰爭,很多短命政權旋興旋滅。這就是常說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按照史學的一般劃分,五胡十六國時代是以西晉八王之亂時期(公元304年)劉淵建立劉漢帝國、李雄建立成漢帝國為起點,一直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劉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滅掉北涼、重新統一北方為止。北方這段歷史,大致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西晉末年到東晉建立;二是東晉建立到淝水之戰;三是淝水之戰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
第一階段里,即在西晉末年,北方共建立了兩個國家:一是李雄建立的成漢帝國,自公元304年建立到公元347年被東晉桓溫所滅,歷時四十四年;另外一個,就是與李雄成漢帝國同年建立的匈奴劉漢帝國匈奴劉漢帝國後文簡稱“劉漢帝國”,而非指劉邦建立之劉漢帝國。。到公元318年後,此劉漢帝國分裂為兩個國家:一是劉曜在長安建立的劉趙帝國,史稱前趙;二是石勒在公元319年建立的石趙帝國,史稱後趙。前趙在立國十年以後,被石勒的後趙所滅。
第二階段里,人們習慣用一個詞來概括那段歷史——胡亡氐(音d貝)亂。意思大約是匈奴族消亡和氐族興盛時期。如果把劉曜建立的前趙從劉淵的劉漢帝國分出來單算的話,這一時期北中國先後建立了七個國家:一是前述的前趙;二是石勒公元319年建立的後趙,于公元351年被冉魏所滅,立國三十三年;三是張茂在姑臧(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于公元320年建立的前涼,于公元376年被前秦所滅,立國五十七年;四是拓跋翳(音y岥)槐公元329年建立的代國,于公元394年被前秦所滅;五是冉閔公元349年建立的冉魏,于公元352年被前燕所滅,立國四年;六是前燕,公元337年由慕容皝(音hu岬ng)建立,至公元370年被前秦所滅,立國三十四年;七是前秦,由苻健于公元351年建立,經淝水之戰後,于公元394年被姚萇(音ch芍ng)建立的後秦所滅。
第三階段里,即在淝水之戰以後,剛剛統一北中國的前秦重新分裂,北中國比前一階段更加混亂,先後共建立了十一個國家:
(1)在淝水之戰後一年,即公元384年,羌族的姚萇建立了後秦,後被東晉劉裕所滅,立國三十四年;(2)同年慕容衝建立西燕,于公元394年被慕容垂建立的後燕所滅;(3)也是這一年,慕容垂建立了後燕,于公元407年被馮跋建立的北燕所滅,立國二十四年;(4)公元385年,鮮卑乞伏國仁在今甘肅省榆中建立的西秦,到公元431年被赫連夏所滅,立國四十七年;(5)公元386年,原苻堅部將呂光在武威建立後涼,于公元403年被後秦所滅;(6)公元397年,匈奴族的沮渠蒙遜在張掖建立北涼,于公元439年被北魏所滅;(7)公元397年,鮮卑禿發烏孤在青海樂都建立南涼,于公元414年被乞伏國仁建立的西秦所滅;(8)公元398年,慕容德建立南燕,于公元410年被東晉劉裕所滅;(9)公元400年,李暠(音h岬o)在甘肅酒泉建立西涼,于公元421年被北涼所滅;(10)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建立夏國,于公元431年被吐谷(音y徂)渾所滅;(11)公元407年,馮跋建立北燕,于公元436年被北魏所滅。如果再算上吐谷渾,在淝水之戰以後,北中國前後有十二個國家。
那麼,連同上面說的,就多達二十一個國家此處把劉曜的前趙與劉淵的劉漢分開處理。,遠不是傳統上所說的十六國了。不過,習非成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還是以五胡十六國來描述這段歷史。
說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讓大家對這段歷史有一個宏觀的了解,現在就讓我們開始走進那段戰亂頻仍、英雄輩出的年代吧!